后世在这里用餐,不是宴席就是自助,现在可没有,就跟食堂差不多,一人拿着个餐盘,打完菜就走。
菜品不多,就七八个菜、两个汤,每人可以打三菜一汤,主食有米饭、馒头和面条,菜不用钱,但是主食要收粮票。
别嫌少,这个标准已经是优待了,有几次开全国代表大会的时候,餐标比这个要低太多,一般就两菜一汤、主食就是馒头,连米饭都没有,南方来的同志也只能跟着啃馒头,几天下来,脸色都是青的,只能在早上多喝一碗稀粥,算是吃了几口米。
所以今天是幸福的,至少米饭管够。
几人端着打好的饭菜,找了个空桌子落座。
看着食堂里黑压压的人群,陈凡伸着脖子转动,想看看有没有认识的人。
许启珍看了他一眼,笑道,“找谁呢?你姨姐?”
陈凡头也不回,“不找她,看看何叔来没来。”
出门之前他就和姜甜甜商量好了,开会的时候各管各的,会议结束后,直接回车上等。
谭庸挑了一口米饭到嘴里,说道,“他肯定来不了,多半被茅老他们叫过去一起吃饭。”
咽下嘴里的饭菜,他转过头笑道,“这里也有小食堂,吃的东西倒是一样,就是环境更清净,方便谈事情。”
陈凡“哦”了一声,不说话了,收回目光,埋头干饭。
旁边几人则聊起了刚才的会议。
谭庸看了一眼许启珍,还有赵诚,问道,“刚才领导的讲话,你们有什么看法?”
许启珍立刻说道,“很鼓舞人心,以前有不少言论,认为建国后我们的文艺工作没有做出过成绩,许多成绩都是在抗战和解放时期取得的。但是在今天,领导讲话的时候,肯定了文艺界建国后17年的成就,这个就很温暖人心,肯定了许多老同志的成绩。”
赵诚年纪跟何青生、谭庸差不多,对那个时候更有体会,等许启珍说完,当即点头说道,“没错,有些人总是喜欢一棒子打倒所有,这样是不对的。做错了的要批评,但是做对了的还是要肯定。
就比如《龙须沟》、《红岩》,就是建国后才创作的,都是非常不错的文学作品。”
陈凡一边吃着饭,一边听着他们聊。
今天的会议,更多是为了解决部分历史问题,这方面他没有经历过,不好随意发言。
不过他知道一点,等这次会议结束,自己谋划已久的私营杂志社,或许就可以启动筹备工作了。
……
第一天是开幕式,第二天会议还没进入正题,不过也很重要,文联副主席周扬做了工作报告,阳翰笙宣读《致哀书》,为大风天含冤去世的部分作家、文艺家哀悼。
第三天休会一天,然后从11月3日起,连续一个星期,美协、作协、剧协、音协、影协、曲协、舞协等各全国文艺家协会分别召开会员代表大会。
本来嘛,陈凡只需要参加作协的会议就可以了,但是,顶不住几位老前辈的拳拳之心。
在上海有过几面之缘的叶浅予亲自作为推荐人,推荐陈凡加入了全国美协,贺绿汀作为推荐人,推荐他加入了音协,夏衍作为推荐人,推荐他加入了影协。
但凡推荐人没那么离谱,陈凡都敢直接推辞。有个作协会员傍身就够了,要那么多别的其实也没什么用。
可这几位老同志亲自出面,他都只有俯首帖耳的份,于是会议还没结束,他身上就多了三个全国会员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