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向就是方向不同,只有多头并进,才能实现文艺的多元化,……”
陈凡嘴里叼着烟,手里端着茶,看着巴老嘚啵嘚啵,转眼就是一篇“论文”出来,不禁看傻了眼。
所以这就是优秀学者的治学态度么?
给他一个灵感,还你几篇论文?
巴老说了一大通,喝了一大口茶,转头看着他,“我会写一篇关于文艺发展思路的文章,署名会写我们两个人的名字。在这方面,你还有没有什么好的想法,可以补充的?”
陈凡放下茶杯,干笑了两声,“署名就不用写我了吧,我也就是随口这么一说。至于别的想法,暂时没有。”
他是真不在乎这个署名,他最大的贡献,也就是那八个字而已。而且刚才巴老谈的很多东西,都是他没想到的,真要署名的话,算起来还是他占了便宜。
巴老眉头紧皱,“是你的就是你的,我还能贪你这点便宜不成?之所以是我来整理,而不是让你自己写文,是因为以你的资历还‘压不住’。
虽然你可以算是青年作家第一人,比不少老家伙还强了不少,可毕竟进入文坛还没几年,有些老家伙对你的论点不会太重视。
事关整个文坛、甚至整个文艺界的发展大计,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所以由我来署名发表,才会让所有人都重视起来。”
顿了一下,又说道,“这件事你就不用管了,倒是有空的时候,不妨参加几场青年作家座谈会,你有这个思路,就多启发一些人,对文坛、对你自己,终究还是有好处的。”
陈凡立刻虚心接受,“好嘞。”
虚心接受,但死性不改,参加什么论坛就算了。他连江南作协的工作会议都不想参加,哪会给自己找麻烦?!
巴老可不知道他心里的想法,见他一口答应,当即满意地点点头,随即说道,“你什么时候来的上海,去了上影厂没有?”
陈凡,“今天来的,下午在家收拾屋子,刚有空就来找您了。”
巴老笑了笑,“有空来坐坐也好,跟你聊天,总是能听到一些新东西。”
顿了一下,又说道,“有空的时候,不妨去一趟上影厂那边。他们已经把《在那鲜盛开的地方》改编成电影剧本,导演也选好了,……”
说到这里,他忽然卖了个关子,“知道导演是谁吗?”
陈凡眨眨眼,笑道,“总不会是谢晋吧。”
谢晋也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职工,他从1953年进入上影厂,在这里工作了六十多年。
不过他这个职工可不一般,说是上影厂的镇山之宝也不为过,连厂领导都要尊重他的意见。
谢导虽然没有和陈凡碰过面,却有过一次合作。
陈凡第一部被改编的电影《摆渡人》,导演就是谢晋,剧本则是夏老亲自改编,他也算是与两位大佬亲密合作过。
能被巴老郑重其事的,似乎也只有这位传奇导演?
果不其然,巴老哈哈笑着点了点头,“就是谢晋。他非常重视这部电影,亲自审核剧本,还想跟你见一面,聊聊这个剧本的拍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