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出发的时候是什么样子,车子回到陈家祖宅的院子里,还是什么样子。
陈凡遗憾地开门下车,拎着两袋道具开门进屋。
他惦记着何青生跟他说过,不管多晚都要打个电话报平安,便先打了个电话过去。
没想到何青生竟然真的守在电话机旁,刚一接通就被接起来。
不过老同志熬不了夜,这时候已经迷迷糊糊的,得知陈凡平安到家,便嘭地一下挂断电话,跑去睡觉了。
陈凡也没再折腾,先把道具收好,简单冲洗了一下,便搬出被褥铺好床睡觉。
尽管半夜才睡,第二天一大早,他还是和往常一样,六点钟准时起床。
四月份的云湖,早上还有点清冷,洗漱过后,陈凡穿了件外套,想了想,又戴了顶帽子,还用口罩将脸遮住,也不开车,迈开腿便走了出去。
六点钟出头,正是日出的时候,沐浴着温暖的朝阳,道路两旁都是早起的人们。
没有后世赶着上班的打工人的脚步匆匆,无论老的小的,一个个都慢悠悠的在逛。
区别是老人们一般都拎着菜篮子,这些是出来买菜的,有些人也会顺便带点早餐回去。
有些则是甩着两只手,直奔热气往外冒的早餐店。
尽管京城、上海已经有不少人注册了个体户,就连省城也有不少人在摆摊,但这个时间点,改开的春风却还没有吹到云湖。
这时候的云湖连一个正式注册的个体户都没有,至于零散的小摊贩倒是不缺。
比如陈凡停船的那个货运码头上,其实就有几家固定的小摊贩,他们没有注册,只是拿着村里的介绍信,在码头上卖包子馒头、烤红薯这些。
而且不是改开后才出现,即便是在大风天里,只要不是忽然来一场“暴雨”,他们都会在这里摆摊。
对于他们,码头上的管理员不仅不会驱赶,反而会适当给与照顾。
原因很简单,这就跟前文提到过的专门打马蹄铁的铁匠一样,码头上的工人确实有这方面的需求。而由于码头上灰尘太多,食品公司只肯将最近的餐馆开在大堤内坡那一边,对于有些工人来说,要走很长一段路才能买到,这些小摊贩便给了他们方便。
方便他人就是方便自己,在这个小小的码头上得到了具现。
只不过,做这些小生意的,基本上都是从农村来的,而且仅限几个比较特殊的地方,比如码头、农贸市场、人口较多的工人宿舍区等等。
真正让小摊摆上大街,还要过上一段时间。
陈凡走在大街上,看着和两年前几乎一模一样的商店,忽然有些明白,为什么上级领导会将杨康年单独拎出来委以重任,让他担任云湖专区的行署专员。
俗话说,穷极思变。
可是,如果不穷呢?
老百姓还会主动求变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