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总指挥,麻烦您了。”女记者**此时心中有些忐忑不安。
按照节目播放计划,气象预报节目时长3分钟30秒,这相当于一个重要的栏目了。
她才刚进入电视台不久,能够得到这个机会已经让不少前辈艳羡不已。
刘**本来还奇怪这白面馒头为何会掉到自己头上,等看到李爱国的这一刻就明白过来了。
“我害怕自己做不好。”
“不用担心,气象预报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观众能够清清楚楚的知道未来的天气变化。”
李爱国倒不是安慰女记者,这年月能够出现在电视台内,已经足以证明她的实力了。
考虑到天气预报的专业性,李爱国请水文局的专家对女记者进行了培训。
除了亲手操作气象仪器外,还需要在地图上标注数据。
甚至能够闭着眼睛用手指指着一片区域,就能说具体的城市名称和位置。
同时还要了解气象知识,清楚天气变化的理论依据。
“观众朋友们晚上好,欢迎收看今天的天气预报节目。我是主持人刘**。
今天是1960年9月28日星期三,秋分节气刚过,目前京城地区干旱继续持续
下面是主要城市天气预报.京城,晴,低温二十五摄氏度,高温三十五摄氏度吴汉,大风八级.”
女记者**的脑子很好用,只是培训了四五天,站在地图前就能有模有样的了。
“感谢收看今天的天气预报,咱们明天见。”
女记者**在三分钟内播报了国内主要城市的天气预报后,看向李爱国:“总指挥,怎么样?”
李爱国摸了摸下巴:“普通话标准,只是表述太专业了。”
水文局领导皱起眉头:“总指挥,太专业难道不合适吗?”
鉴于天气预报将在全国展开,未来各个地方台也要播报天气情况。
水文局也准备从气象干部训练大队中选拔优秀青年进行集训。
水文局领导这几天一直盯着这边,把李爱国的培训内容全都记录了下来,越记录越觉得李爱国考虑得周到。
现在却听到女记者被嫌弃太专业,水文局领导感到很疑惑。
李爱国端起搪瓷缸子,里面的空了,正想放下,女记者快步走过来倒上茶水。
李爱国喝了一口说道:“播给谁听?地里抢收的农民!车上赶路的工人!
目前国内的文盲率高达百分之七十,太专业的词汇无法有效传递天气信息。”
此话一出,水文局领导和女记者的脸色微微一变。
水文局领导点头:“老百姓听不懂的话,咱们的天气预报将毫无意义。”
“是我脱离群众了。”女记者沉思片刻后,看李爱国问道:“只是该如何更改?”
“可以用群众的生活经验来描述,比如大风八级,播报之后可以表述为风大得能掀翻粮袋!”
这并不是李爱国的首创,而是七八十年代天气预报中常用的词语。
当时李爱国还觉得这种表述太土气了,来到这个年代后才明白老一辈的苦心。
相比之下,搞一些高大上的词语,用专业名词+数字堆砌确实显得很有逼格。
本质上却是利用“知识鸿沟”的一种赤裸裸的鄙视和炫耀。
“好办法。”水文局领导眼睛眼睛一亮,赶紧记录了下来。
有了思路,接下来就好办了。
针对特殊的天气,又琢磨出几个能让人一听就明白的词语。
女记者听得眼睛放光,这个火车司机竟然还是个天气预报专家!
****
时间一天天过去。
第一批地质灾害预报员经过培训已经正式上岗。
气象预报设备也调试完毕。
铁道部内的一个小院子门上也挂上了铁道地质灾害预警中心的牌子。
“总指挥,经过调试,预警中心可以正式运行了。”黄教授带着几个专家最后又检查了一遍设备,走过来说道。
李爱国看向滕领导:“领导,还是您来吧。”
铁道地质灾害预警中心是铁道部的直属部门,滕领导也没客气,大手挥下:“启动。”
伴随着一声令下,来自各地的数据通过电话、电报接入预警中心,再根据未来的天气情况,计算机利用模型推测出发生地质灾害的几率。
“这阵子根据天气预报,邯郸那边将有持续降雨,需要重点关注。”
“总指挥,您放心,我们已经在线路沿线建立了观测点。”
李爱国见一切顺利,便骑着自行车回了家。
刚进门,就看到阎解成蹲在门口。
“爱国哥,你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