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群山像被老天爷随手扔的石头,高低错落,根本没有路,到处是磨盘大的乱石,偶尔能看到几丛干枯的红柳树,被风吹得歪歪扭扭。
接下来的几天也让李爱国意识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野外勘探,找矿队伍在抵达目标区域后,分为两个小组进行网格化搜寻。
从南到北,从北到南,拿着罗盘和辐射仪器,用砍刀劈山开路、翻陡坡、过悬崖,风餐露宿,饿了啃几块馒头,渴了喝几口油桶里的淡水。
在艰苦的网格化搜寻中,那个让人渴望找到的石灰包仍然没有发现。
刘天全和队员们却不觉得累,反倒扯开嗓子唱起了勘探队的歌: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
战胜了一切疲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
激情慷慨的歌曲飘扬在山涧。
李爱国也扛起砍刀,大声唱道:“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找到了!”
他的目光突然定在山坡的一棵枯树上,树杈上挂着个白色的降落伞,下面坠着个石灰包,红五角星在阳光下格外扎眼!
“石灰包在这里!石灰包在这里!找到了!找到了!……快来人,快来人呀!……”
喊声响彻了山谷,惊动了在山上作业的找矿员纷纷冲了上来。
何教授顾不得劳累,爆发出堪比年轻人的力量,一马当先冲到了山坡上,将降落伞取了下来。
看到下面的山谷中有十几个石灰包,他狂奔过去,在石灰包的中间发现了一道地缝。
所谓的地缝就是因为自然因素或者是人为活动,在地表产生的裂缝。
裂缝有大有小,像东非大裂谷带算是大型裂缝,面前的这条仅仅只能塞下一根手指头。
“看样子是地震引起的,正是有了这条裂缝,下面的铀矿石辐射才能扩散出来。”何教授激动的喊道:“快,快,把辐射仪拿出来。”
辐射仪在后面的卡车上。
李爱国取出信号弹,冲着天空发射了一枚红色的,过了一阵子后,老猫骑着骆驼带着辐射仪赶了过来。
辐射仪加装了电池,可以在野外使用。
李爱国打开开关,辐射仪立刻发出“嘎嘎嘎”的嗡鸣声,指针飞速跳动,最终稳定在了七十。
这个辐射值意味着下面肯定有铀矿石。
只是铀矿石的含量暂时无法确定,还需要进行钻探地表槽。
“老猫,你马上派人回到基地里,向上级领导汇报情况,另外,把地质勘探钻井机开过来。”李爱国下达了命令。
老猫转身朝着卡车跑去,派人返回基地。
李爱国再次回到石灰包点,此时何教授和刘教授蹲在地上,盯着那条地缝都陷入了疑惑中。
刚才他们已经对地缝进行了简单的检查,地缝下方的地质跟戈壁滩一样,充满了红杂色层,并没有岗岩,反而充满了砂岩。
何教授的眉头紧紧皱起来:“这就奇怪了,按照老毛子的铀预富集系和沉淀等理论,陆壳重熔型岗岩的演化过程中,矿床通常形成于多期次侵入的岗岩体中,特别是晚期碱性-超酸性岩浆活动阶段,为铀的富集提供了条件。
但是灰色砂体不发育,地层还原能力低,不应该含有有铀元素。”
“那可不一定。”李爱国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土,“前阵子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过,砂岩也可以富集元素。
水流把铀元素带过来,砂岩的孔隙像筛子,进行反复渗透,把铀留在里面,时间长了就攒成矿了。”
他指着地缝周围的岩层,比划着说:“您看这砂岩的层理多清楚,肯定是老河道沉积的。
当年水往这儿流,带着铀元素过来,遇到砂岩里的有机物或者硫化物,就沉下来了。
说不定下面不是岗岩,是厚厚的砂岩储层,铀矿就藏在那里面呢?”
铀元素跟其他元素一样,在地球早期混合程度较高,分布相对均匀。
这一阶段主要由星子吸积作用主导,不同来源的物质尚未经历明显的分异过程。
后来随着发展,地球经历大规模圈层化,原始地壳、地幔和地核初步形成。
各种元素的富集在一起,就形成了矿石。
含铁数量多的就是铁矿石,含铀数量多的就是铀矿石。
李爱国的这番话其实运用到了后来形成的砂岩型铀成矿理论。
刘教授在一旁听得眼睛发亮,忍不住插话:“爱国同志这话有道理!渗透沉积成矿理论在国外也有提过,只是从来没有发现过类似的铀矿.”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李爱国的声音陡然提高,“上面说过,不能迷信书本,不能迷信权威。”
何教授愣住了,手里的石子差点掉在地上。
他研究地质一辈子,张口闭口都是“陆壳重熔”“岩浆演化”,从来没想过跳出岗岩的框框。
可李爱国的话像锤子,一下下敲在他心里:是啊,理论是死的,石头是活的,辐射值不会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