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注意到,易中海悄悄的喊来一大妈,让一大妈报几百斤煤炭,还额外要了一个小地炉。
小地炉是李爱国刚想出来的小玩意,下面带轱辘,白天放在屋子里取暖,晚上能推进炕的炉道里。
很方便,也很省煤炭。
“煤炭再加六百斤,聋老太太那边也需要,还有小地炉多买一个。”
一大妈感到惊讶:“老易,刚才你不是给几个住户嘀咕,倒春寒没什么可怕的吗,让他们别担心,还让贾东旭四处散播消息。”
“你知道什么,我要是不这么说,刚才刘海中不就得手了嘛。”
易中海挺起胸膛,一脸理所当然。
“你还真当我傻啊。能让街道办,让上级重视的事情,能是小事儿吗?”
一大妈:“.”
易中海能够成为一大爷肯定不是傻子,只是单纯的坏罢了。
在原著中就能看得出来,要是他真为了傻柱好,也不会把猪八戒他二姨介绍给傻柱了。
刘成的女儿刘玉华确实身强体壮,能跟男人一样挑担子。
但是,强壮挑担子是农村挣工分的标准,城里的标准真的不一样,很注重颜值。
傻柱又特别爱攀比。
介绍几次不成后,就没有媒人再给傻柱介绍了,只能当光杆子,以后帮他养老。
易中海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把别人当成傻子的高手。
一场大会变成了物资筹备会,晚上回到家后,李爱国把清单誊写出来,打算明天采购。
陈雪茹从屋里面拿出几块黑布:“爱国,家里有点,干脆趁着这个点,给两个孩子做身衣,咋样?”
“好啊。”李爱国赞同,今年要是遭了灾,产量肯定也得减,到了年底说不定就买不到了,还不如早点做。
提起做衣服,陈雪茹也来了精神,掰着手指头盘算:“红升的靴破的像样子了,小明微长得快,脚指头怼到鞋帮子,正好刘大娘前阵子送来了一大块袼褙,要不,再做两双鞋子。”
“好啊,好啊。”李爱国现在还真没把这点东西放在心上。
陈雪茹跟大部分妇女同志一样,特别喜欢做这种活儿。
这跟家庭地位没关系,只是单纯看着家人穿上自己做的衣服、鞋子,拥有满满的成就感。
陈雪茹也顾不得睡觉了,当天晚上就忙活了起来。
做鞋子很麻烦,先用麻锤子将一缕缕的麻打结成细麻绳。
然后按大人小孩的鞋样儿用袼褙剪成鞋帮和鞋底的形状,鞋底用布包好边后用麻绳-针针纳好.
陈雪茹斜靠在床头,借着昏黄的灯光,一针一线的忙碌起来。
李爱国看得困了,先睡了。
第二天是周末,李爱国吃了早饭,先是到前门机务段工作室见了张文典。
张文典联系了京城石化,那边已经开始生产防冻剂了,第一批防冻剂预计三天后生产出来。
李爱国也放下心,借着气象站的关系,跟边疆的后勤部门通了话。
那边的同志也接到了寒潮预警,正发愁还如何保证物资运输,得知有防冻剂这神器后,当时就要订购一大批。
“三天后,第一批防冻剂会运过去,防冻剂分为汽油和柴油两种,别搞混了。”李爱国在电话里叮嘱了一遍。
挂掉电话后,李爱国总觉得自己还有点事儿没办。
等走到战场上看到蒸汽火车,才想起来。
这年月边疆那边还没通铁路,防冻剂用卡车运输的话速度太慢了,最好是直接用运输机。
李爱国再次返回电话室联系了边疆。
老团长得知消息后,特别重视,特意调派了两架运输机执行运输任务。
做完这一切,李爱国这才到驾校那边借了一辆卡车。
之所以选择驾校而不是卡车队,那是因为驾校是小集体,不用走正规程序。
蓝祥得知李爱国借车,一口答应下来,还询问要不要派司机。
“我自己来就行了,只是运点煤炭。”李爱国从兜里摸出一些钱准备支付车钱,却被蓝祥给拒绝了。
李爱国也没有坚持,以后想办法把这人情还上就是了。
李爱国开上解放卡车回到四合院的时候,阎解成,许大茂、张钢柱、南易,还有七八个住户早就等着了。
“有了大卡车就是方便。”
“是啊,以往都是倒骑驴,从郊区到这边得累个半死。”
煤厂不负责搬运,搬运需要额外加钱。
住户们都换了破衣服爬上车,李爱国启动车辆离开四合院。
“啐,看他们得意的劲儿,白浪费功夫,看看这天艳阳高照,咋可能下雪。”贾东旭站在门口看到前院很热闹,气呼呼的说道。
“东旭,你忘记红薯干的事情了”秦淮茹正在拆洗袄。
她担心下雪原本打算过阵子再拆洗,贾东旭却骂他懒惰。
“那是运气不好,谁能知道老天爷啥时间下雨啊,这下雪就不同了,你看看,一大妈种的小菜都发芽了。”
贾东旭觉得自己一家之主的威望受到了质疑,进到屋里,把被、褥子都找了出来。
“全都拆洗了,我就不信了,这天还真能下雪不成?!”
秦淮茹陷入了沉默中。
京城各个街区都通知了住户,李爱国开着卡车抵达煤厂,煤厂里已经排起了长队。
卖煤、开票、装煤,足足了大半天功夫,才开着卡车回了四合院。
等院子里煤卸了后,李爱国又带着陈雪茹帮陈方轩家运了一批煤,顺带着送去了三个小地炉,每家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