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警报!”李爱国指了指窗外挂在屋檐下的大喇叭。
防空警报在解放前就已经出现了,37年的时候,山城在发现敌机后,使用铁炮发射空包弹。
这玩意成本高,传播范围不大,随后被“红灯笼”代替。
山城还制定了规则,悬红色球1个,是远在宜昌的监视哨发现了日机。
悬红色球2个,是万县(今重庆万州区)监视哨发现了日机。
当敌机返航后,随后会挂出一个绿灯笼。
机务段的老陈来自山城,至今还会唱那边的童谣。
【“飞机头,二两油,鹅公岭,挂红球。
鬼子飞机丢炸弹,山城到处血长流。
跑不完的警报,报不完的深仇。
烟囱变成高射炮,膏药飞机磕响头。
娃儿也要当兵去,大刀砍脱鬼子头。”】
解放后,为了防止敌机入侵,防空警报得到了大力推广。
京城作为重地,各个街道、工厂、学校都配备了防空警报。
防空警报也从红灯笼进化为了电声警报器。
防空警报器有整套统一的管理体系,可以在短时间内把敌机来袭的消息发布出去,是最合适的紧急预警的办法。
在后世其实咱们也制定了一整套利用防空警报来提醒暴雨来袭,比如1级应急响应,就需要拉响防空警报。
只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更便捷了,这种办法逐渐很少使用了。
把防空警报拿到这个年代来使用,正好合适。
应急部门的专家听完之后,仔细一琢磨,便意识到这种办法的可行之处。
“提前三十分钟预警,既能提醒大家伙暴雨来袭,又能避免误报的情况。”
“我看行得通。”
陈领导心情有些激动,拿起笔记录了下来后,继续问道:“爱国同志,除了这些,你还有什么想法?”
他觉得这小伙子对应急好像有特别的理解。
事关重大,李爱国也没藏着掖着,将后世一些经验逐一讲了出来。
警报应该根据情况不同选择不同的音效。
像这年代已经规定了,敌机来了是连续短促音,核打击预警变成起伏的长鸣。
大暴雨应该选择鸣三秒停三秒,反复30次。
这设计参考了心理学研究,人类对特定频率的声波会产生条件反射。
接到警报后,公交车、列车严禁进入地下涵道,人员需要立刻撤退到高处。
至于京城附近的水库,需要民兵值守,提前进行泄洪,一旦发现水位超过了警戒线,需要组织人员抢救。
准备好物资,一旦降雨结束,尽快发放出去。
医疗队伍也需要提前准备,紧急调运一批预防痢疾之类的药物。
“各个街区需要提前准备沙包,最好是能将防汛沙包常态化,那玩意还可以灭火。”
李爱国搞出这一套办法,不仅仅是为了防范这次暴雨,更是为了后世的那场大事儿做准备。
还可以在沿海地区建立常态化预报体系,应对强台风来袭。
陈领导也意识到了这点,汇总之后,频频点头:“爱国同志,这些办法都挺不错,太谢谢你了。”
面对陈领导伸出的手,李爱国连忙双手递过去紧紧握住:“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随后,应急部门的专家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这些办法更加符合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