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荡了这会秋千,小王同学的头发被风吹的有些凌乱,几缕青丝挡在脸前,别有一番风韵。

唐植桐用手在自己脸前比划了几下进行提示。

趁小王同学整理头发的时候,唐植桐摘下挂在胸前的水壶,递了过去:“喏,喝点水。”

“给我你包里那瓶吧。凤芝、凤珍手小,水壶好拿,给她俩留着。”小王同学重新把头发扎了起来,接过水壶挂在自己肩头,不仅没打开的意思,还指了指丈夫背着的挎包。

“得嘞,还是你想的周到。”唐植桐一暖,这姑娘不仅是为两个小的考虑,也有给自己减轻负担的意思,遂笑着掏出了盐水瓶子,并贴心帮着小王同学把皮塞子拔了出来。

有了前面摔玻璃瓶的教训,小王同学双手接过去,抿着嘴喝了两小口,又递了回来:“你也喝点。”

唐植桐就没那么客气了,接过来灌下去大半瓶。

又把皮塞子塞回去,唐植桐拿着盐水瓶子打量,这种玻璃瓶很实用,除了皮塞子容易老化、不经摔外,几乎没有缺点。

“大发明家,是想发明一种不怕摔的瓶子吗?”小王同学看丈夫愣神,笑着问道。

“太难了,已经超出了我的认知,搞不出来。”唐植桐笑着摇摇头,又把瓶子给放回挎包里。

不怕摔的瓶子啊,不知道能不能用防弹玻璃做,不过,即便做出来,恐怕也没有什么推广价值,因为成本太高。

相比较提高玻璃的防磕碰能力,从设计方面提高一下水壶的实用性倒是更具可行性。

见丈夫说搞不出来,小王同学笑笑没再出声,她也想在发明上帮一下丈夫,但总感觉自己没有那些奇思妙想,每每都只能作罢。

唐植桐放回玻璃瓶,眼睛盯着小王同学胸前的水壶,想到了去武汉时赵鑫带的水壶。

小王同学的水壶是以前从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瓶口带有螺纹,而赵鑫的那个水壶是国内限于技术水平生产的大路货。

尽管两者在密封性上有很大差距,但也不能指责说国内不尽力,因为确实只有这么个生产水平。

要知道,当初川军抗战出川时装备更差,用的水壶是陶制的,不仅易碎,还沉,所以当时很多战士宁愿渴一点,也不愿带这种水壶上战场。

玻璃加螺旋口比较容易,烧红后用模具一夹即可,但金属的有些难搞。

不过这也不代表着没有改进空间,唐植桐打算回头找个合适的机会先跟吴海洋碰一下。

水壶已经被各国军队琢磨的差不多了,但多功能伞兵水壶呢?是不是可以抄一下?

如果再引申开来,什么多功能步兵铲……

思路豁然开朗啊!

凤芝是被唐植桐勒令停下的,秋千属于公共设置,随着后面不断地有小朋友加入,荡秋千就得排队轮流玩了,不能可着她的性子玩。

唐植桐卡表计时,一个小朋友五分钟。

即便如此,凤芝又玩了几次,才意犹未尽的在唐植桐的催促中起身往回走。

四人从北门进,也是从北门出。

天坛的北门也是正门,在明清时期皇帝一般都是从南门进,然后一路祭拜,完成所有流程后再从北门返回内城。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