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人,现在是『渠道为王,终端制胜”的时代,我们不能不没有渠道。”
吴楚之闻言哈哈的大笑起来,一方面是为了叶小米的成长感到开心。
未来的国美有“映山红』,未来的果核也有叶小米。
另一方面,则是自个儿的瑟,凭藉20年未来经验对所有人的降维打击。
其实很简单,未来这风云变幻的20年,商业的核心思路早就叠代了不知多少代。
渠道为王,结构为王,模式为王,流量为王,產品为王最终变成了品牌为王。
吴楚之也知道,自己现在是站著说话不腰疼,特定的歷史环境產生特定的决定。
別说是现在,就是网际网路刚开始繁荣的几年,人们都逃脱不了“渠道为王』的思路。
甚至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依然有经济学家固执的认为,结构、模式、流量其实也是『渠道为王』商业逻辑的演化。
从而也导致了,即使是在网际网路时代,有很多创业者的思维还停留在“渠道为王”上。
但他们一方面对渠道缺乏控制力,供应链管理的投入明显不够;
另一方面,他们不清楚渠道为王的时代过去了。
过去的渠道为王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华国的市场太大,必需建立一个完善的分销网络,才能有效降低营销成本,靠“推式营销”低成本实现市场扩张。
但是,庞大的销售网络会逐渐成为了一种企业难以承担的负担。
原因很简单,原来『渠道为王』的底层逻辑是建立在市场的红利期之上的,巨大的分销渠道可以销售出无数的同质化產品,消费市场依然很旺盛。
但是,无需多长时间,人们就会发现同质化產品加同质化渠道就是一场灾难,在价格战压力下,渠道对供应商不断压价,最后產品质量越做越差。
很多用户竟然到海外买日用品去了,其实这些日用品全特么的是华国製造,
这就很让人无奈了。
原来的消费品和零售行业的竞爭,核心都在抢夺渠道资源,『得渠道者得天下”,一个方面是因国家流通体系不够发达和终端成本昂贵,使得厂商很难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
必须藉助渠道的力量完成最后的產品交付。
但是隨著网际网路的发展,逐渐消除了信息不对称,及电子商务逐渐渗透进居民消费的方方面面,使得厂商得以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渠道变得扁平。
同时隨著各行业的產能过剩和產品过剩,厂商必须要从產品和服务本身出发,去迎合和吸引消费者。
所以,渠道为王逐步让步於產品为王,消费者需求得以充分释放和更合理的满足。
归根到底,是商业底层逻辑的回归,无论是渠道还是流量,仅仅是特定时期的產物而已。
一些我们后世认为极其普遍的事情,发生在前面特定的歷史时期,其实是充满了爭议和坎坷的。
渠道为王这个概念,在华国的深入人心,实际上是2005年以后的事了。
所以,在世纪初的时段里,幻想这次价格战的操盘手能看到『渠道”这个点,让吴楚之也觉得很是惊讶。
厉害了。
这种远见卓识,足以让人高看一眼。
而叶小米对渠道能够认识的这么清楚,也让吴楚之很是惊喜。
“你说的没错,『渠道为王,终端制胜”在可预见的未来都是商业竞爭中牢不可破的常识。”吴楚之肯定著叶小米的话,並且帮助她梳理著思路。
“我们生活在以商品为核心的大的零售生態圈中,每个人或者公司是生態圈中的一个点,多个点形成生態链,多个生態链形成生態圈,多个生態圈则构成整个社会,零售则是最大的一个生態圈。
標准可复製的商业模式是最好的商业模式,而最能体现这商业模式是品牌商和零售商。”
他看了看怀里认真听著的叶小米,笑了笑,“我们的网吧机,其实就是標准可复製的商业模式,好理解吧?”
见叶小米乖巧的点了点头,他继续说著,“类似美的、海尔、格力这样的品牌能够做大做强,是因为他们的產品都是標准的,可以复製的。
產品的可复製是產品的属性,另外这些品牌商可以做大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渠道的可以复製。渠道为王,终端制胜,是最能体现大零售的一句话。
我们此刻的对手幻想,本身就是这句话的践行者。
幻想这十年业绩突飞猛进,虽然在渠道变革上遇到了一定的阻力,但仍阻挡不了其快速发展的步伐,每三年就能再造一个幻想。
在这一点上,智柳无愧“商道教父”的称號。
幻想这么多年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我的理解是对渠道的掌控,有完善的销售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