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得到夷积电这样的世界级企业前辈指点提携,是我最大的荣幸!
您的提议对我们太重要了,我们一定认真考虑安排!」
他的姿态放得极低,言辞恳切无比。
学习?当然要学!
但我学的目标是未来能打破这个分工格局,而不是永远受制于此!
韬光养晦,能屈能伸。
穷则战术穿插,富则给老子炸!
弱则共同开发,强则自古以来!
他心里默念着这几句真言,脸上却是笑眯眯的和章忠谋交换了名片,目送大佬进入另一个交谈圈去。
此时,华国内陆手机新锐龙旗科技的CE0杜军红凑了过来,他对吴楚之更多是一种「同道」的感觉,
「小吴总,久仰!你们打价格战那手够狠!幻想都栽了。
小吴总,开放后,手机这块市场巨大,我们龙旗想站稳,必须得有自己的核心能力,不能被上游完全拿捏。
果核有没有兴趣在手机这块一起探探路?」
「杜总客气了。手机确实是未来的核心终端,有机会一定多交流!」
吴楚之笑着回应,表达了对合作可能性的开放态度,并未深入讨论。
这时,威盛电子(VIA)的创始人之一、董事长王雪红女士也走了过来。
这位以创新和胆识闻名的女企业家,目光炯炯有神。
她刚才在会上也强调了创新,此刻更直接对吴楚之说,
「小吴总,看到你们年轻人敢打敢拼,打破陈规,我很受鼓舞。
我们威盛也是一路靠创新走过来的。」
她语气真诚,「这次开放是个契机,虽然可能如王成明董事长所说存在挑战,但我相信创新是打破困境的唯一出路!
特别是在晶片领域,掌握核心IP(智慧财产权)才是王道,才能在未来的合作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内陆有市场,有活力,我们威盛有些积累,强强联合,一定能催生出新的可能!」
王雪红的言辞带着技术创业者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对创新的执着信念,这是吴楚之内心所欣赏的。
他真诚地点头:「王总说得太对了!技术创新确实是产业的灵魂和基石。
威盛在主板晶片组领域的成就和研发投入,一直是我们努力追赶的方向。
这次开放,也希望能为两岸的技术交流和深度合作打开新的大门。」
他表达了对威盛的敬意和期望。
然而,他脑海中却清晰地浮现出前世历史的轨迹:
这位执着于创新的女强人,将很快面临来自因特尔对其晶片组授权的全面限制以及NVIDIA
nForce晶片组在性能和集成度上的毁灭性打击。
强大的创新意愿在绝对的技术代差、市场垄断和专利壁垒面前,结局往往令人扼腕。
创新是灵魂,没错。
但在这场由顶尖巨头掌控规则、赢家通吃的游戏里,光有创新的灵魂,还远远不够啊,
吴楚之心中泛起一分对王雪红未来命运的惋惜,也对自己的事业更多了一分警惕。
好吧,还有98分,他在琢磨着怎幺吃掉威盛一一这个他图谋已久的蛋糕。
稍远处,仲盛集团董事长叶立培、华亭博大企业董事长袁国良等几位在内陆投资房地产或多元化业务的重量级人物,正与小岛几位金融界、地产界的大佬相谈甚欢。
话题显然集中在资金跨境流动和可能的项目合作上,与半导体这些硬科技领域的关注点迥异。
吴楚之扫了一眼,便收回了目光。
联电的曹星辰再次走了过来,这次是礼节性地和吴楚之换了名片。
「小吴总年轻有为,前途无量啊!内陆大有可为,有需要联电的产能支持,随时联系。」
他笑容可,姿态摆得较低。
吴楚之客气地回应:「曹董过誉了,还请您这位老前辈多多指教。」
他心里给曹星辰定了位。
政治投机者,可以短暂借力其产能扩张的野心和与夷积电竞争的迫切性做点生意,但核心合作,最好不要指望。
(此公在重燃2003里面讲的比较透,这里就不赘言了。
就是一个在夷洲岛和内陆之间反复横跳的投机家。
世纪初,曹星辰被小扁扁给打压,靠向内陆;而到了十来年后,是最顽固的毒蛙。)
会议的后半段重点放在了教育与人才议题上。
夷洲岛「教育部」的一位高层官员开始阐述他们对两岸教育交流的规划。
核心词是「产业化」和「打造亚洲优质高等教育枢纽」。
「我们将持续提升高等教育的品质与国际竞争力,吸引全球优秀学生包括内地优秀生源。
我们将积极推动高校与产业界的紧密联合,打造从学术研究到技术转化、再到人才输出的完整链条。
人才是流动的资源,而我们正致力于成为吸引华人英才汇聚的『人才磁铁」,为整个世界培养顶尖人才,回馈社会的共同进步为此,我们计划推出一些针对内地留学生的精英奖学金计划,并加强两边高校合作办学的机制探索.」
「人才磁铁?』吴楚之看着台上那位官员激昂的讲演,几乎要为之「鼓掌」。
这个概念包装得太巧妙了。
通过所谓的「精英奖学金计划」,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国际化」的光环作为诱饵,吸引内陆最拔尖的那批高中生、本科生负笈东来。
再配合其高教产业化的思路(高昂学费、市场化运作),这无疑是在用内陆优秀家庭的积蓄,
去供养和充实其岛内高校和高端产业的发展所需。
更重要的是,这种人才流动几乎是单方向的!
对于这些被吸引过去的顶级人才,由于夷洲岛当局对内陆专业人士在岛的居留、就业设置的种种有形无形的限制壁垒(如同「玻璃天花板」)。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要幺被夷洲岛本土企业消化吸收,为其竞争力持续输血:
要幺流向欧美日韩等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又有几人能真正带着所学核心技能回到内陆?
这磁铁吸走的,是内陆未来发展的生力军;滋养的,是夷洲岛自身的产业筋骨和国际大学的排名指标。
「好一个损己利人、为他人做嫁衣的磁铁逻辑!』吴楚之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嘲讽。
焯!
这不就是高校版《变形计》?
把咱们清北苗子骗过去当夷洲岛高校KPI工具人?
建议改名《夷洲岛の人才收割机使用说明书》!
他注意到代表团里来自华国内陆顶尖高校的几位副校长、代表,神色都颇为凝重。
华国内陆的代表,教育部的一位司长接过话头,态度则更为务实和谨慎,
「我们非常乐见两岸在教育、科技领域开展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特别是在基础科学研究、前沿技术领域,我们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对于奖学金和交流计划,我们持开放态度,但核心目的是双向促进、互利共赢。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这些宝贵的学术交流和教育合作,最终能够反哺双方科研和产业实力的共同提升,而不是单向的消耗。」
他强调「双向」一词时,目光扫过夷洲岛的教育官员,意思不言而喻。
台下,被提到的「合作办学」议题,显然触动了一位华国顶尖大学的副校长。
他举手发言,带着学者的直率和一丝忧虑,
「合作办学模式探索是有益的尝试。
但我想明确一点,合作的精髓在于知识共享,而非将教育纯粹视为『产业化』交易或『磁铁」功能的延伸。
我们应当共同致力于知识的传播与深化,共同创造新知识,而不是仅仅围绕已有的知识产品进行商业运作。」
夷洲岛的那位教育官员笑着回应,话语却依然绕开了核心诉求,
「刘校长说得非常好!知识是无国界的宝贵财富。
我们的合作,一定是基于共同探索与价值创造的原则下展开的亢长的会议终于在傍晚时分落下帷幕。
夕阳的余晖透过昆仑厅巨大的落地窗,给庄严肃穆的会场镀上了一层金红色的暖光。
与会者纷纷起身,带着疲惫也带着各自不同的收获或盘算,走向宴会厅参加早已安排好的盛大晚宴。
吴楚之混在人群中,保持着他那恰到好处的低调与谦逊。
他年轻的面孔在满场鬓发已霜、气场深沉的人群中,确实显得格外稚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