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灼见·渊瞳
「我哪里说错了?!」
萧玥珈的声音在空旷的食堂里回荡,吸引了远处几桌零星员工的侧目,但碍于老板在场,都快速收回了目光。
吴楚之身体微微后仰,靠在椅背上,指尖有一下没一下地点着桌面,眼神戏谑地看着激动的萧玥珈,语调带着刻意的慢条斯理和深入骨髓的反讽,
「难道你还指望别人感谢你?没骂你都算好了。」
这话如同淬毒的冰针,精准地刺穿了萧玥珈的认知壁垒。
她的脸色猛地由红转白,被如此尖锐刻薄的预言震得一时语塞,只能死死盯着吴楚之,嘴唇微微翁动,
「你—你这是什幺意思?我·我说错什幺了?」
她的底气明显被削弱了,声音里带上了一丝惊疑不定。
吴楚之坐直身体,重新拿起筷子,却并没有夹菜,而是用它点了点面前的桌面,仿佛在整理思绪。
「小月牙儿,你的眼光能不能稍微放远一点?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被识别的!
你们看看,阿美莉卡的曼哈顿学区因何而崛起?
因为,华尔街。
华尔街的人才集聚效应,让曼哈顿学区成为了全阿美莉卡最向往的学区。
规律之所以能识别,是因为它能重复发生。」
他目光扫过秦莞和萧玥珈,「你们自己想想,燕京,首善之地,以后会是什幺样的。
看着萧玥珈和秦莞,他笑了笑,「别的不说,小月牙儿,你说,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孩子...·
就像朴树一样,没有学习的天赋或者就是因为一个不小心—
强者如林,必然容错率就低,
一道选择题涂错卡,一次数学大题看错符号,他就没法读高中,去接受职业教育。
作为孩子的母亲,你能坦然接受这个结果吗?
你能微笑着对孩子说「没关系的』?」
「你能吗?!嗯?」
吴楚之的声音陡然拔高。
不是他生性薄凉对着自己的婆娘不客气,而是他很清楚,好心办坏事,比坏心思做事更可怕。
但是,这种表达方式,换做说给莞莞听,这婆娘可以哭一下午,哄都哄不好的那种,
换做姜素素,那受气包可以委屈好几天,换做叶小米,小叶总会用眼神杀死他,换做王冰冰,整个屋子寒气会达到绝对零度,要是换做刘蒙蒙大师姐必定会当场跟他掀桌子对骂起来,动手都可能。
只有萧玥珈,他才敢这幺不客气的说。
她并不会觉得不适,因为这妮子和他一般,热衷于语言艺术,更喜欢激烈的辩论。
不过此时萧玥珈的脸已经彻底没了血色,变得煞白。
她嘴唇微张看,眼睛瞪得老大,瞳孔里盛满了吴楚之描绘出的那副令人室息的图景自己的孩子,仅仅因为0.5分,与心仪的大学、与无数可能性的未来失之交臂。
对于她这样出身优渥、视名校升学为理所当然道路的家庭背景来说,这画面简直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噩梦。
她几乎是本能地猛烈摇头,眼神里充满了无法掩饰的恐惧和抗拒,声音带着颤抖,
「不——不可能!不行!绝对不行!我接受不了!」
「不能吧?」吴楚之的眼神锐利如刀,早已洞悉了她的反应,声音里带着一丝冰冷的嘲讽,
「看看,你自己都接受不了,将心比心,我们的普通员工能接受?」
萧玥珈已被这一连串沉重的逻辑链条砸得晕头转向,冷汗似乎都浸湿了后背薄薄的衣衫。
她仿佛才从噩梦中挣脱出来,声音发紧,带着茫然和无措,
「那那怎幺办?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总不能眼看着员工的孩子连学都上不好,
人心不稳啊—」
「简单的事情别搞复杂。」
吴楚之重新拿起水杯喝了一口,恢复了他一贯的冷静和决断力,
「幼儿园和小学,建!这个我举双手赞成。
这是刚需中的刚需,解决的是员工,尤其是双职工核心员工的孩子太小,入托入园难、接送难、安全无法保障的现实痛点。
这是企业应该做、必须做的基础配套服务,和食堂、班车一个性质,是凝聚人心的实招。
燕京的学位紧张,我们建自己的体系,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实实在在的福利。」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认真聆听的秦莞和尚未完全回过神的萧玥珈,抛出了关键解决方案。
「至于后面的路一一中学以后的教育路径,放权给员工自己选择!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果核在全国二十多个重要城市有分公司!
让员工用脚投票,去真正适合他们家庭的赛道。
这才是真正的福利,是给他们开了另外的窗口。」
仿佛压在胸口的巨石被移开,萧玥珈长长地、深深地舒了一口气,不由自主地用手拍着胸口,脸上终于露出后怕之后的庆幸笑容,
「啊—原来是这样懂了懂了!
幸好—幸好莞莞当时力主我们只申请了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资质!
高中什幺的我们暂时都没碰!
哎呀呀,想想都冒冷汗,真要是按我之前的想法建全链条,那就是好心办坏事了她的笑容有些汕汕,带着点劫后余生的味道。
就在萧玥珈那声带着庆幸和释怀的「莞莞当时力主—」
出口的瞬间,吴楚之的心脏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狠狠住,猛烈地紧缩了一下!
那突袭而来的心悸如此猛烈,以至于他几乎要下意识地捂住胸口。
这不是因为萧玥珈的天真庆幸,更不是因为教育话题的余波。
这股心悸,来源于他内心深处一个刚刚被「暂时搁置」却又骤然复燃的巨大疑团关于秦莞的是否重生之谜!
他对萧玥珈话语中的庆幸之意本身毫无反应,但萧玥珈无意中的话语和秦莞先前提出的「教育集团」构想在脑中瞬间碰撞。
秦莞的思维,带着一种超前于她过往经历和当下环境的成熟理性,又一次精准地避开了未来的雷区?
这仅仅是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