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意料的是,小罗斯福认真地思考起来,然后居然给出了一个肯定的答案,“我认为他可以。”
“不是因为他说话好听,而是他太会抓时机,深谙民众的情绪什么时候需要引导什么时候需要释放,这是政治人物的必备素质!”
“而且,”小罗斯福苦笑了一下,“他还拥有相比政治家更有优势的地方,他拥有一个最方便的媒介平台。”
像他,虽然说政治嗅觉也不差,但他要想发声,就要等到明天参加集会,或者投稿的报纸传递到民众手中,才算开始。
而罗根,在今晚就已经将声音传达到千家万户耳中了。
政治发声这种事情也是讲究先来后到的。
等到明天再发声,就屈于罗根的声量之下了。
事实证明小罗斯福的政治敏感性确实不一般。
第二天,名人、政客们仿佛收到信号般纷纷行动。
他们纷纷表示,火灾没有肤色,死亡没有种族。是时候放下仇恨,共同面对真正的敌人——肆虐的自然灾害了。
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进步团体也组织起“和解游行”,举着“让理解取代猜忌”、“共同应对天灾”的标语,呼吁和平!
而那些出台了对黑人的“预防性”压迫措施的州,也在悄悄地进行取消。
事实上,罗根的号召力不可能达到这种程度。
这更多是美利坚的有识之士们,意识到情况已经不能再继续恶化下去,或纷纷站出来表态,或在暗中推动转变。
纽约港的爆炸像一记警钟,惊醒了所有故意等待事态发酵或者装睡的人。
但在普通民众看来,这就是罗根一呼百应的神奇效果。
自由之音电台的收听率创下历史新高,太阳报的发行量翻了三倍。
民众疯狂地给电台和太阳报来信或来电,请求罗根继续“炉边谈话”,给这个国家带来更多“让人感受到希望的声音”。
民众呼声太高,罗根被迫每晚坐在广播前,继续他的“炉边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