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纯听说,赵估也想参加科举后,给赵侯献了一个釜底抽薪之计。
几天后,有多名谏官听说,赵信要参加这届的科举,他们纷纷给赵侯进言,说皇子、宗室参加科举,有与天下文人争利的嫌疑,又说皇子、宗室想要入仕,已有特殊通道,又何必去抢苦读举子的机会?
赵侯「迫于无奈」,只能下旨:凡是皇子、宗室参加科举,需要「除爵」,以普通士子的身份前去参加考试。
这也合情合理,毕竟,皇子、宗室有其特殊的入仕途径,凭藉其自身的贵族身份即可预政、任官。
也就是,新的皇子、宗室管理法规定,皇子、宗室等作为皇室成员,会通过恩封、考封(即读太学、武学)等方式获得爵位,并以此进入仕途,担任重要官职。而且,他们从小会接受严格的皇家教育,其培养方向和目标与通过科举入仕的官员是不同的。
记住我们网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其实真的完全没必要参加科举,
可偏偏就有人喜欢没事找事,赵又能有什幺办法?也只能是见招拆招了。
面对这样的突发情况,赵信只能从继续当亲王和参加科举中二选一了。
老实说,对于赵估会怎幺选,赵侯也很好奇,『不知道赵估会不会就此打退堂鼓,然后一不振,当一个安分守己的亲王?
赵估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也成了东京汴梁城内外热议的话题。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都不用说王爵,随便一个爵位,都意味着权势、地位与无尽的荣华富贵而科举之路则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很多人都想不通,赵信都已经是亲王了,为什幺还要去参加科举?他有病吗?
当然,也有人理解赵估,觉得赵信是一位有梦想甚至是有作为的亲王,进而支持赵估放弃王爵参加科举。
甚至有人还拿此事放赌。据说,赌赵估放弃王爵的赔率竟然高达一赔十九。
李彦、杨戳、宇文虚中都向赵误汇报过,说赵桓特意从太学回家,劝赵估千万不要冲动,可不能放弃王爵啊。
杨戳还绘声绘色地给赵误描述,当时赵桓哭得就跟个泪人似的,被赵信大骂没出息,说我没你这样的儿子。
赵桓如此阻止赵估放弃王爵,可以理解。
毕竟,只要赵信不放弃王爵,等赵信嘎了,赵桓妥妥的就能得到一个嗣王的爵位,就算传到赵桓的儿子时,他家都还能有个都王。
而一旦赵估放弃王爵,赵桓和他的子孙后代,可能就全都得自力更生了。
这就好比,家里本来有一座金山等着赵桓去继承,突然当家的赵估要把金山给捐了自己跑去学手艺摆摊,赵桓自然要急得跳脚。
总之,人们纷纷猜测,赵信是否会为了心中的科举梦想,毅然放弃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王爵?
赵信并没有让赵侯和世人等太久。
在解试的报名截止前,也不知是出于对他自己才华的自信,还是他压抑了多年的野心作崇,亦或只是他不想被世人看扁。
最后,在赵桓涕泪交加、苦口婆心的劝阻声中,赵信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自己的王爵,踏上了科举之路,选择以一名普通士子的身份,去放手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