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晓娇一口气说了几十种橡胶的用处,口若悬河。
可见,得到橡胶,让麻晓娇有多高兴。
袁倾城也很高兴,虽然在她的努力下,大宋的粮食产量已经翻了好几倍,瓜果蔬菜也已经丰富起来,但玉米、土豆、红薯的引入,对大宋的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还是具有颠覆性的意义。
一这三种作物耐旱耐瘠,适应性远超传统的稻麦,它们既能在北方旱地、山地扎根,也能在南方丘陵、贫瘠地块生长,极大地拓展了可耕土地的边界。还有,在灾年时,稻麦可能因水旱绝收,而土豆、红薯埋于地下,抗灾能力极强,足以成为百姓的「救命粮」。它们的高产特性更能直接提升粮食总量。据试种测算,一亩红薯的产量可达稻麦的数倍,这意味着同等土地能养活更多人口,从根本上缓解大宋人口增长与粮食短缺的矛盾,让流民减少、户籍稳定,为社会生产提供更充足的劳动力。
辣椒与向日葵的价值则体现在民生改善与经济补充上。
辣椒不仅能丰富饮食风味,其易储存、耐运输的特性,让偏远地区也能获得调味食材,更能通过腌制、晾晒等方式成为冬季佐餐佳品,改善百姓饮食的质量。
而向日葵的引入,既为农户增添了经济作物一一种子可榨油,填补了天宋食用油供给的缺口,
花盘与秸秆可作饲料,助力养殖业发展;其耐盐硷、耐干旱的特性,还能在边际土地种植,不与主粮争地,形成「粮食+经济」的多元种植结构,让农户收入更稳定,间接推动乡村经济的活力。
总之,这些作物的到来,不仅是对大宋农业生产的补充,更重塑了社会的底层根基:粮食储备充足让朝廷应对灾荒更有底气,人口增长为手工业、商业提供劳动力支撑,饮食与经济作物的丰富则提升了民生幸福感,为大宋的长治久安与持续发展注入了深层动力。
当然了,现在的玉米、土豆、红薯、辣椒、向日葵肯定不是后世的那些高产耐旱耐瘠品种,得需要不断培育改良,它们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而这正是袁倾城大展身手的机会。
等叶诗韵过来,就看见麻晓娇和袁倾城在那兴冲冲地讨论着新作物的各种可能,两人的眼睛里都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大宋在这些作物推动下走向繁荣昌盛的未来景象。
叶诗韵问:「你们俩这是聊什幺聊得这幺起劲儿呢?看你们这眉飞色舞的样子,莫不是有什幺好消息?」
麻晓娇立即就地把发现新大陆的事跟叶诗韵说了。
叶诗韵听完,也是一脸喜色地说:「这幺说我能吃到加州红鲍、蓝鳍金枪鱼、香草豆了?」
另外四女一起翻白眼,心说,「这个吃货!」
叶诗韵着大宋的钱袋子,尤其是着赵候的钱袋子,赵候到底有多少钱,只有叶诗韵知道甚至就连黄经臣知道的都不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