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赵构身先士卒,以少胜多,击溃金军,大涨大宋的威风,尤其是大宋皇家的威风。

可惜的是,战后,赵构受伤不轻,被赵俣叫回京师休养。

赵构不敢抗旨,老老实实的回到了东京汴梁城。

但赵构并没有在自己的府上浪费时间,而是趁着养病的这段时间,又来到了太学求学。

不论从哪方面来看,赵构都是赵俣的一个极为优秀的儿子。

最后说赵桓,也就是历史上的宋钦宗。

赵桓虽然不是赵俣的儿子,只是赵佶的儿子,但让谁都没想到的是,赵桓的声望,丝毫不输赵俣的一众儿子,哪怕是赵俣最优秀的那几个儿子。

赵桓的核心口碑是「仁孝、节俭、纳谏」,是士大夫阶层眼中的君子典范,甚至是储君典范。

与其父赵佶奢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赵桓极为节俭。

而且,赵桓的节俭并非刻意作秀,而是贯穿日常,他的侍从曾提议添置精美器物,均被他拒绝,他明确表示:国家财政本就紧张,我怎能忍心铺张。

赵桓还多次主动缩减他自己的出行随从人数,将他宫里多余的珍宝、绸缎上交国库,用于补贴军需或赈灾。

赵桓还严禁他的宦官、侍从借其名义索取财物,对违规者直接严惩,杜绝贪腐风气。

赵桓还特别能听取不同意见,尤其重视对朝政弊端的批评。

这让士大夫群体,对赵桓寄予厚望。

赵桓还主动征询「逆耳之言」,向赵俣觐见。

甚至对「小事」,赵桓也能听建议:一次他因天气炎热,让侍从在他的家中种了几株名贵花木,有官员以「今民间饥馑,亲王不宜耽于逸乐」劝谏,他立即下令拔除花木,并公开道歉,称「吾愧于谏官,此后必慎之」。

赵桓还不护短,他手下的人,不论是谁,只要犯错,他绝不姑息。

赵桓还既孝,又体恤「民」与「士」。

这让士大夫阶层惋惜不已,他们私底下都说,如果赵桓也是赵俣的儿子,绝对是最好的储君,有些人甚至认为赵桓有明君之姿,为赵桓不能竞争赵俣的皇位而感到遗憾不已。

这幺说吧,赵桓在士大夫阶层的名声,几乎不输赵楷。

太学的一众官员是懂选人的。

有赵楷、赵构、赵桓这三位皇子宗亲出马,肯定能震慑住那些犯了错的皇子宗亲。

赵楷三人也没让太学的一众官员失望,他们得知有人竟然敢犯如此大逆不道的错误,当即就同意了去收拾这些犯了错的皇子宗亲……

……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