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场里,新割出来的空地已经在组织除草,跟著就是一系列消杀程序,为颱风行情作准备。
国內的蔬菜生產发展仿佛就是与天气斗爭的过程。
北方有冬暖大棚对抗寒冷,南方有小拱棚对抗风雨,隨后就是產区的互补。
陈家志熟知南方夏天必有行情。
也为此做了诸多准备,除了江心菜场,连州合作基地、沪市基地都有可能带来收穫。
下午,將顺了各项工作后,陈家志才关注起了菜场的科研部。
育苗、嫁接、植保、土肥、器具都是科研部的工作范围。
经过扩招,如今也拥了5名技术人员。
也逐渐有了些成果,前段时间刚完成了育苗基质的配方配比。
留种提纯復壮、植保和土肥方案、器具改进也一直在进行。
近期又一次性开展了200多个茄果和瓜类蔬菜品种的適应性筛选。
工作量还是比较足。
陈家志只是提了微喷灌的改进,便没再多加干涉,科研部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服务於菜场生產。
用了两三天处理完菜场事务,陈家志便带上薛军和郭满仓再度前往增城。
基地建设不能再拖了。
薛军回来的这两天,也把已知的信息都告知了陈家志和郭满仓。
增城原属於城的贫困县,五年前全县还有144个贫困村,但在市里的对口扶贫下,三年前就全部脱贫。
县域內各镇都铺了水泥公路。
小楼镇在这其中又属於中等生,旁边又靠增江,交通和经济条件都还不错。
而薛军选中的地方叫腊圃村,是个古村落,有八百多年歷史,几年前还是镇政府所在地。
比县如今的镇政府也更大,人口更多,是当地最重要的农產品集散地之一。
而在腊圃村东面便有一大片连片的良田,涉及几个村子一共一千多亩地。
並且还有一条二龙河从中穿过。
陈家志和郭满仓跟著薛军来到了这里,入目满是青绿的水稻禾苗,水面浅浅的,一眼就能看到底。
等到秋冬季时,又会种上生、甘蔗,或者是各种蔬菜。
其中就有迟菜心,只不过本地人习惯称之为高脚白菜,叶作饲料,心作蔬菜,且长期种植不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