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国内大豆的增产数量3000-1700=1300万吨,几乎快让全球扭减为增。

高德内心火热!

但冷冰冰的数字,也让他恢复了冷静。这个数字影响很大,但也会带给嘉禾粮油很多机会,就看怎么操作了。

老板胸有成竹的样子?

高德静静地看着。

郭阳笑了笑,说道:“消息这两天就会放出去,嘉禾粮油可以提前抛一部分,再低吸回来,剩余的资金也可以趁机入市。”

“长期还是坚定看多吗?”

“对。”郭阳想了想,透露了点信息:“美利坚的大豆产量可能还有变数。”

高德愣了片刻,美利坚有变数?那可是全球最大的大豆产区。

“好,我跟着就出发。”

“准备好了给我打电话。”

……

金九银十。

各地都逐渐进入了丰收季。

有些成熟早的南方地区,水稻从7月就开始了收割。

但在苏省,海水稻还处于生长的关键时期,绿油油的秧苗十分茁壮,随风摇曳。

然而,海水稻只是主角之一。

相比之下,苜禾和大豆的风采更甚。

轻中度盐碱地上种上了天豆1号,中重度盐碱地上则长满了苜蓿。

一年下来,地里的盐分被‘吃’得七七八八,收入还不少。

盐城的某块农田上,村干部张勇走在田间道路上,一边接着电话。

“没了,没了,一点都没了,能流转的盐碱地已经全部被承包了,你找谁都没有用。”

“围垦?你得拿着审批的文件手续来。”

“通融不了。”

张勇用手扒拉开大豆叶子,露出下方丰硕的豆荚,鼓鼓的,眼看不久就能收获了。

就在这时,一辆小车在他身边停下,露出个‘小白脸’来。

‘小白脸’是证劵机构的调研人员,名叫章近,他熟稔的递了支香烟过去。

“老乡,这大豆长得怎么样?”

“好着呢。”张勇笑道,一边接过华子,抽了起来。

“估计一亩能收多少斤?”

张勇想了想,说道:“这可不好估,四五百斤应该是有的。”

章近吓得一哆嗦。

“这么高?”

“这种子好。”张勇笑道:“以往的年景,这周边的好地,只要人勤快,产个三四百斤也轻松。”

章近狐疑的说道:“这边离海岸线不远,都是盐碱地吧,还能有这产量?你可别框我呢?”

“小伙子还懂种地?”张勇砸吧了一口烟,说道:“现在盐碱地都是抢手货了,有老板想承包都没有了。”

“???”章近一脸疑惑,滨海盐碱地改良这才第二年吧,就没地了?

“能赚钱,那可不得被人一哄而抢。”张勇说道:“现在剩下的都是一些比较难搞的滩涂、坑塘,只能围垦。”

“还有一些位于生态保护红线和湿地范围内,不能开发利用。”

“到底有多赚钱?”

带着这个疑问,调研员章近在周边开展了更深入的调查。

面积最广的是苜蓿,其次是大豆,最后才是水稻。

但无疑,每一种在种植业中,都能称得上是效益突出。

尤其是苜蓿和天豆1号吃盐的特性,让土壤能得到改善,这对农户和合作社的诱惑极高。

这可是长期买卖。

在确定了能赚钱后,具备开发价值的滨海盐碱地都被人提前承包了下来。

而在调查过程中,让他心惊的是,大豆产量的预估普遍都在400斤以上。

有多少盐碱地上种了大豆?

章近统计不出来,但可以推测,再找地方上的统计数据凑一凑,就能得出一个大概数据。

像他这样深入田间地头的调研员并不多,把调研对象对准滨海盐碱地的就更少了。

更多的人目光聚焦在主产区。

回了公司后,章近便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发给了主管邱颖。

邱颖只是略微看了看,就不自觉的蹙起了眉,随后越皱越深。

“苏省大豆播种面积470万亩?章近,伱确定没有搞错,这个面积比去年增加了将近150万亩!是你疯了,还是农民疯了?”

“还有这预估的总产量,都上百万吨了,你这是怎么来的?”

章近说道:“苏省滨海盐碱地上种了很多大豆,增加的面积和产量都是从这儿来的。”

“各地因为效益不好,农民都不愿意种植大豆,就算是盐碱地,开垦的成本也不低吧,种大豆能有收益?”

邱颖还有些疑虑,但语气却缓和了不少。

她对去年的新闻还有印象,滨海盐碱地上增加了1000万亩耕地。

今年的情况更为火爆。

但就算是盐碱地,那也好像牧草才是改良的主力啊!

章近说道:“天禾的大豆种子比较特殊,耐盐、吃盐,产量还很高,询问的农民预估的产量都在400~500斤。”

“嗯…”邱颖沉吟了会儿,说道:“如果是真的,这将会很有参考价值。”

接下来几天,邱颖和章近又调取了其它地区的数据,越发确认了这份判断。

今年的大豆产量有变数。

不只是苏省,鲁、冀、津、辽等省也多了很多盐碱地大豆。

并且不仅是播种面积,各地的大豆产量也变得扑朔迷离。

滨海盐碱地上究竟有多少大豆?东北和黄淮海究竟减产了多少?抑或是植株有死亡,但亩产反而比去年增加了?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