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左侧发射巢已经清空,因此只能用右中两个瞄准具进行瞄准。
在右侧的瞄准界面中,4只热气球正借着风势微微晃动,这是飞机数量最集中的一个瞄准区域。
方文的右手也同时进行微操,控制着火箭弹发射巢射向操作杆进行调整。
屏幕上的准星跟着轻轻跳动,他根据风速表的读数,将瞄准点往气球漂移方向偏了半格,再次按下发射键。
右侧七枚火箭弹发射,同样是0.5秒的间隔,但因为飞机左侧机翼略微倾斜,尾迹在空中迭成一道更密集的扇面。
这一次,方文特意留意了机翼的形变——加宽加长的机翼在发射后坐力下微微弯曲,却像被绷紧的钢片般迅速回弹,蒙皮上的应力纹路在机械感知中一闪而逝,完全在设计承受范围内。
这4只热气球的结局比第一次3只更彻底。
火箭弹直接穿透了帆布,在吊篮里轰然引爆,燃烧的碎片混着沙子簌簌落下,连绳索都被烧断成几截。
还剩下2只气球漏网,方文也没打算放过。
这次他决定试一下,单发模式。
当然,这种模式,恐怕只有他才能做到精准命中。
随即,方文拉升了高度,让飞机与目标形成 30度俯冲角。
这是模拟拦截敌机群时的常用姿态,也是最考验火箭弹弹道稳定性的角度。
他将中间发射巢的瞄准框套上去,这次没有急着开火,而是以机械感知状态进行超能瞄准。
在机械感知状态下,他获得了更全面精确的数据,远比通过crt屏幕看到的信息要多。
这些信息在他的大脑高速运算下,得出了最佳射击数据,随之才用右手进行调整。
第一发火箭弹射出。
冒着白色尾焰飞向目标。
但这次,却在目标左侧爆炸,冲击波将热气球吹向另一边。
对此,方文并没有停止,而是继续进行着超能瞄准,一枚枚火箭弹发射而出,最终在第四枚才命中目标。
随后,又是三发火箭弹,总算是将最后一只热气球击落。
显然,这种初级发射巢的单发命中率是个大问题,即便是通过超能进行预判,一样会出现错漏。
方文觉得,除非是超凡状态,普通的异能状态的命中率也只能达到3成。
显然,对于普通飞行员来说,它只适合于集群攻击,单发就是浪费弹药。
火箭弹截击机的实战测试就此结束,方文驾驶飞机降落在跑道上。
他下机后,截击机项目组的工程师和开发人员纷纷围了过来。
他们第一时间,围绕火箭弹发射巢进行检测。
三个蜂窝状的装置此刻除了中部发射巢还有3枚没有发射外其他已经清空,发射巢金属表面被尾焰熏出淡淡的焦痕,但固定螺栓没有丝毫松动,连接处的缓冲弹簧仍保持着弹性。
方文也宣布道:“所有火箭弹发射完毕,机身无异常。”
测试观察员举着记录本大喊:“左侧七发六中!右侧七发全中!中间7发单发中二!”
这个成绩,让工程技术人员们欢呼,这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苦战一个半月最好的结果。
随后,方文又驾驶了炮舰机进行了测试。
炮舰机的测试靶场设在基地西侧一片高地不平的区域。
方文驾驶着炮舰机低空掠过时,能清晰看到地面靶标在阳光下投下的斑驳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