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西兰的肉类会从苏伊士运河运往欧洲,但不会在印度缅甸停靠。】
也就是说,英国运输肉类的航运公司,並不会在英属印度和缅甸进行中转停靠,而直接横穿印度洋进入红海。
方文顿时就明白了为什么。
这个时代的肉类保鲜技术还做不到长时间保鲜,在沿途停留时间越长,肉类变质的可能性就越大。
看来,只能通过纽西兰或者澳洲的一级市场进行採购了。
方文將此事记在心里,准备回去后就找人运作,隨即离开飞机,和龚修能回宿舍休息。
一夜过去。
清晨时分,一架飞机降落在野战机场。
飞机上下来一位少校军官。
虽然军衔不高,却是叶夫根尼上校旅长来接机。
两人简单交谈后,便直接前往飞行员宿舍,敲响了方文的宿舍门。
龚修能起身,通过门缝看到外面的人后,立即向方文匯报。
“旅长来了。”
“这么早?”
方文从床上做起,麻利穿上外套,前去开门。
外面的叶夫根尼一看到方文,便主动介绍:“这位是劳尔少校,军部参谋,上面派来了解情况的。”
方文让开,“请进。“
两人进屋,与方文展开了交谈。
“方同志,昨天收到飞行旅的报告后,军部决定派我来了解情况。最终结果將会由远东第一集团军上报莫斯科,至於是否购买你们的军事技术设备,將会由莫斯科那边决定。”
这是正常的流程,远东第一集团军的认可非常关键。
方文平静点头,表示明白。
隨即,少校参谋拿出记事本和笔,开始提问。
“飞行旅的报告里说,你们的航空火箭弹发射巢技术,比我们的rs-82火箭弹要好。你能否从技术层面告诉我一些专业分析?”
“可以。”
方文起身走从背包里掏出一张折迭的草图在两人面前展开——那是他昨晚睡前根据泰山火箭弹发射巢的结构画的,上面用铅笔画出了导流通道、固定卡扣和缓衝装置。
“要对比泰山发射巢和 rs-82的差异,得先看『发射稳定性』这个核心问题。”方文指著草图上的 10根平行导流管,“我们的发射巢採用『独立导流通道』设计,每根通道內壁都有 3条螺旋导槽,火箭弹发射时,尾焰会沿著导槽旋转排出,既能减少气流对相邻火箭弹的干扰,又能让弹体保持稳定的初始弹道。而你们的rs-82的发射架是『联排式』,结构相对简单,多枚火箭弹同时发射时,尾焰会相互衝击,导致后发射的火箭弹容易被前一枚的气流带偏,这就是你们觉得 rs-82散射面大的关键原因。”
劳尔少校握著笔快速记录,写完后抬头追问:“那弹体本身呢?我们的 rs-82火箭弹採用的是钢质弹体,你们的也是吗?”
“弹体材质相近,但我们优化了弹翼设计。”方文在草图旁补充画出两种弹翼的对比,“泰山火箭弹的尾翼是『折迭式三角翼』,发射前紧贴弹体,升空后自动展开,能在高速飞行时减少空气阻力;而 rs-82的尾翼是『固定式矩形翼』,高速飞行时容易產生气流漩涡,导致弹道偏移。”
叶夫根尼在一旁点头,想起之前飞行员们的反馈:“难怪你们的火箭弹能精准覆盖日军编队,我们的 rs-82在同样距离下,散射范围能达到 200米以上,有时候明明瞄准了集群目標,最后却只有一半弹体能命中。”
“还有『装弹效率』和『適配性』的问题。”方文继续补充,“泰山发射巢是『模块化』设计,空巢可以整体拆卸更换,一个两人小组 5分钟就能装完 20枚火箭弹;而 rs-82需要单枚手动装填,装完一个3联装发射架至少要 10分钟。对前线来说,装弹速度直接决定了二次出击的效率——如果昨天我们打完火箭弹返航,用3分钟时间完成装弹,就可以更快起飞,重新进入作战状態。”
劳尔少校停下笔,指著草图上的缓衝装置:“这个黑色的部件是什么?我在 rs-82的发射架上没见过类似设计。”
“这是『液压缓衝器』。”方文解释道,“火箭弹发射时会產生巨大的后坐力,rs-82的发射架直接固定在机翼下方,后坐力会通过机翼传导到机身,长期使用容易导致机翼结构疲劳,甚至影响飞机的操控性。我们的缓衝器能吸收 60%以上的后坐力,昨天我的飞机连续发射 20枚火箭弹,机身几乎没有明显震动,后续机炮射击的精度也没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