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罢,她又暗暗讽刺道:“倒是刘举人,不知您可从家里拿到钱財,用来发行那《重民报》了?”
刘南卿被这一番话噎得说不出话来。如今的《重民报》,即便到了现在,依旧处於入不敷出的艰难境地。无奈之下,他们已经將报纸的印刷频率从一日一刊改成了三日一刊。
刘南卿等人商议报社困境之时,贺函便毫不客气地指出,重民社与大同社如今之所以差距如此之大,关键就在於大同社从建立之初,便充分考虑到了经济问题,早早建立纺织厂,以此维持社团眾人的生计。
而他们重民社,却没有能够赚取钱財的作坊產业,这才导致如今这般落魄的局面。刘南卿等人听后,如获至宝,仔细想来,確实如贺函所言。
然而,虽说找到了问题所在,却不意味著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从刘南卿算起,重民社的社员大多都是读书人。让他们舞文弄墨、写八股文,那自然是驾轻就熟。可要让他们去开作坊、做买卖,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
经过多次商议之后,他们最终想出一个办法,便是把重民报社的门面租借出去,好歹能收取些租金,补贴《重民报》的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