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重民报》与《大同报》恰似一对双生子,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中各自沉浮。
大同社行事越是乖张暴虐,便有越多的縉绅士族慷慨解囊,资助《重民报》
。如此一来,《重民报》愈发兴旺昌盛。
在过去这一年间,《重民报》渐入稳定之期,每七日发行一期报刊。每期一经推出,便能售出三五千份之多,其影响力如涟漪般扩散,竟至整个延安府。更有米脂乃至延安府的诸多贤达名流,欣然在《重民报》上挥毫泼墨,发表文章。
而《重民报》也在这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一一事事皆与大同社针锋相对。大同社倡导减租,《重民报》便鼓吹减税;大同社带领农户大兴水利,《重民报》便在报上撰文痛斥大同社滥用民力,劳民伤財。
这段时日,双方围绕这些议题,你来我往,论战不休。
彼时,徐晨正带领一眾农户积极开展屯垦事宜,同时著力修建小型水利设施。为求將此事做好,徐晨不断从脑海中的诸多理论知识里探寻良策,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
然而,隨著实践的深入,徐晨愈发清晰地意识到,仅靠这些小型水利设施,
想要改善米脂的农耕条件、提升粮食產能以抵御旱灾,无异於杯水车薪。
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佳之法乃是修筑一个贯穿全县的大型水利设施。
米脂之地,典型的陕北千沟万壑地貌,大部分区域地势复杂,实在不具备修建水利设施的条件。
但无定河一线却是个例外,此处有一条狭长的盆地,其间土地肥沃,堪称米脂最为膏之地。可令人惋惜的是,当地水利设施极度遗乏,农户们大多只能仰仗上天恩赐,靠天吃饭,这片得天独厚的好地方,就这样在岁月中被白白荒废。
徐晨心中遂有了一个宏伟的设想:在无定河两岸修筑两条主水渠,让其贯穿米脂最肥沃的这片土地。如此一来,无定河两岸的十方亩良田皆可变为水浇地。
届时,农户们无需再像往昔那般辛苦打水浇灌,只需轻轻打开水闸,清澈的无定河水便能潺潺流入自家田地。徐晨经过仔细测算,若此水利设施能够顺利建成,每年可为米脂县增產十万石粮食,这无疑將极大地改善当地的粮食状况。
当然,如此浩大的工程,所需的人力物力著实不菲。经徐晨精心核算,大约需要两万青壮劳力,且需投入三年的农閒时间。工程建设期间,不仅需要大量的铁製农具、砖头、水泥等物资,单是两万青壮劳力所需的口粮,便高达二十四万石。依照当下米脂的粮食价格估算,整个工程的耗费大致在十五万两至二十万两白银之间。
徐晨细细审视自己统计出来的造价明细,这么便宜的价格就可以改善米脂的农田水利设施,此工程大可以做。
大同社向来奉行宣传先行之策略。徐晨当即便命人將米脂的水渠工程详细绘製成图,连同工程所需的人力、物力等各项明细,一同刊登在《大同报》上。
同时,他还在报上发出诚挚呼吁,期望全县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齐心协力改造自己的家园,共同將米脂打造成塞北的富饶粮仓。
此水利工程的消息一经传出,在整个米脂县掀起了轩然大波。然而,大多数人对此却之以鼻,嘲讽徐晨的想法简直是不切实际的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