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镇守太监魏翔带著90万两餉银来到了榆林卫。这消息一传开,榆林卫从上到下,无论是总兵参將,还是底层的小兵,无不翘首以盼,就等著这笔银能早日发到自己手中,解一解多年的困苦。
然而,事情並未如眾人所愿那般顺利发展。镇守太监魏翔途径山西的时候,
当地颇有势力的商帮范家找上门来,请求借50万两银子,期限三个月,並承诺三个月后归还时额外奉上5万两利钱。
魏翔心想,反正这些大头兵都已经等了三年了,也不差这三个月,便答应了下来,如此一来,原本该发放的军餉便又没了下文。
但这还只是个开始。延绥巡抚朱童蒙,虽说已经官至正三品,但此人野心勃勃,还想著进步。在天启六年这个节骨眼上,能决定三品高官仕途走向的,无疑就是大明权倾朝野的“九千岁”魏忠贤了。
朱童蒙心里清楚,若想获得魏忠贤的青,必须得表示自己有投靠厂公的想法。
正好六月开始,大明各地都开始为魏忠贤建立生祠。这让他看到了机会,思来想去,他找到了镇守太监魏翔,两人一番密谈后,想出了一个討好魏忠贤的法子一一在榆林外为魏公公建生祠。
而且他们可不是打算隨便建个小庙敷衍了事,而是要建得高档大气、金碧辉煌,要让魏忠贤看到他们的诚意和用心。
可如此大规模、高规格的工程,那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就能搞定的,榆林卫欠餉都三年了,府库空的都能饿死耗子了,哪来的钱去修生祠。
於是他也盯上了本就不多的餉银了,挪用一番为榆林卫上下表示对九千岁的忠心。
苦一苦军户,骂名他来担著。
与此同时,镇守太监魏翔也有自己的盘算。此时大明各地都在爭先恐后地给自己乾爹建立生祠,乾爹或许记不住哪个地方给自己建了生祠,但肯定能清楚地知道哪个地方没建。像他们这种镇守太监,在朝中本就根基不稳,全靠著魏忠贤这棵大树才能站稳脚跟,自然是更加不敢落於人后。
於是,从六月开始,整个榆林卫在魏翔和朱蒙同的带领下,陷入了一场为魏忠贤建生祠的狂热之中。短短时间內,大大小小竟建了30座生祠。其中在榆林卫中心位置建的那座最大,占地超过了10亩,修建得金碧辉煌,单单这一座庙宇,
就耗费了10万两白银。
而这些军官、官员、太监们建庙所需的钱財,自然不可能自掏腰包。他们明目张胆地挪用了各地的军和税赋。就这样,魏翔带来的90万两军,经过这一系列的借款、挪用,如今留在手中的,已然所剩无几。
榆林卫的土兵们依旧在苦苦等待著那本应属於他们的军,但钱却基本上光了,这事情下面不知道,但他们这些人却是一清二楚。
“我等能有什么法子?上头一直不发粮,难道还让咱们自己掏腰包发给那些军户不成?这没道理啊!这天下终究是老朱家的,又不是咱们的。”一位游击將军忍不住发著牢骚,语气中满是无奈与愤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