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他不禁想起恩师徐启光,当年在天津屯田,耗费数年心血,也不过屯垦了两万来亩土豆、红薯、玉米这三种作物。

恩师一直渴望能大范围推广这三种作物以应对旱灾,可无奈朝廷对此並不重视,地方百姓也顾虑重重,不敢轻易尝试。

一来百姓对这些陌生作物心存畏惧,不敢贸然种植。

二来朝廷赋税依旧以麦子等传统作物为准,若农户种了这三种作物,交税时还得去购买麦子,这对农户而言,负担著实太重。

可如今在这米脂,从眼前所见情形来看,种植面积已然有好几千亩,显然当地农户已然接受了这些作物。

而后陈子龙满心好奇,恭敬地向老汉问道:“老丈,晚生瞧见您田地里有个似木桩般的物事,不知那是作甚用的?晚生还见您从那里面引出了水来,实在是不解。”

老汉听闻,脸上满是得意之色,笑著说道:“后生,这可是徐先生琢磨出来的压水井。听说是徐先生从打盐並的法子里头得了灵感,鼓捣出来的好物。咱米脂县这些年抗旱,可全指看这水並。”

“水井?”陈子龙一脸难以置信,这般小小的柱子竟会是水井?当下,他快步走上前去。

老汉见状,拿起一旁的铁棍,插入並口,又用瓢留了一瓢水缓缓倒进去。

紧接著,便传来“咔味咔味咔味”的声响,不多时,白的井水竟真的流淌而出。

陈子龙紧紧盯看这口並,端详许久,不禁讚嘆道:“妙哉!妙哉!这机器构造如此简易,却能这般轻易地汲出水来,当真是巧夺天工!”说著,他激动得手舞足蹈起来,大声说道:“如此绝妙的抗旱神器,定要记录在恩师的《农政全书》之中,让更多人知晓!”

讚嘆过后,陈子龙又问道:“老丈,这般神奇的汲水机器,造价想必不菲吧?毕竟这可是借鑑了盐井的技术。”

老汉呵呵一笑,说道:“徐先生那可是菩萨心肠的大好人吶!只要俺们加入他组织的抗旱会,十户人家一起凑上五斗粮,徐先生就派人来帮俺们打造这样一口水井。”

“五斗粮?”陈子龙惊嘆道,“徐先生此举,当真是救苦救难啊!”

这一路走来,陈子龙看到路边类似的“木桩”不计其数。起初他还满心疑惑,不知是何物,如今才晓得,原来一路所见皆是这神奇的压水井,粗略估算,

眼前所见便数以千计。如此大规模地普及,对於千旱频发的北方而言,说是救方民於水火,实不为过。

接下来的行程中,陈子龙越是靠近米脂县城,內心越是兴奋难抑。一路上,

土豆、红薯、玉米这三种作物的种植面积愈发广阔。此刻,他满心迫切地想要见到徐晨,当面向其致谢。毕竟,正是因为徐晨的努力,恩师多年的心血才得以在这广大地上推广开来。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