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绍光却神色淡然,平静地说道:“你所看到的政通人和的景象確实不假。
但这並不妨碍米脂县已经被贼寇攻占的事实。而我这个县尊,如今不过是被囚禁在县衙的一个囚徒罢了。”
“啊!”陈子龙听闻此言,顿时傻眼了,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神情。
齐绍光回想起最初被囚禁在此地的日子,那时的他每天担惊受怕。他害怕自已真的被徐晨杀害,也担心会因此被朝廷责难,更觉得无顏面对列祖列宗。然而,时光茬苒,在米脂这一待就是两年。渐渐地,他適应了这种看似荒诞的生活。如今的他,不再像从前那样忧心。
每天他就在县衙种地,享受劳作的乐趣;閒暇之时,便练练书法,陶冶情操;偶尔还会去茶馆坐坐,聆听那些八卦趣事以及商队带来的各种信息。
为了及时了解大同社的动向,他甚至还订了《大同日报》。现在的他,已然不想再去纠结仕途上的种种是非,也不再关心朝廷会如何处置自己。每天只专注於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仿佛成为了一个置身事外的局外人,静静地看著米脂发生的一切变化。
齐绍光看著陈子龙,笑著问道:“既然知道这里是沦陷之地,为什么还要冒险过来?”
陈子龙赶忙回道:“晚辈恩师乃是户部侍郎徐启光。恩师有一好友,姓徐名晨。三年前,徐先生向恩师求取土豆、玉米、红薯三种作物。恩师一直心系这三种作物的普及情况,想要了解一番。
同时,徐先生还愿意帮助恩师刊印《农政全书》,並且承诺为天主教会建立一座教堂。晚生正是带著恩师的手稿,与三位天主教的师兄一同前来的。”
“徐晨?”齐绍光听到这个名字,脸上露出一阵莫名的神色。他怎么也没想到,徐晨会和户部侍郎徐启光扯上关係,与此同时他心中也恍然大悟,难怪徐晨会有土豆、玉米、红薯这三种作物了。
他微微苦笑,说道:“徐晨就是大同贼寇首领,如今米脂,甚至整个延安府,都是被他带领的大同贼寇所攻占。”
陈子龙瞪大了眼晴,不敢相信地说道:“不可能!徐先生乃是博古通今之人,恩师对他异常敬佩。如此有学识、为国为民的人物,怎么可能造反?”
陈子龙之所以不敢相信,是有原因的。从三年前徐晨和徐启光取得联繫之后,双方的往来就从未中断。第一批红薯、玉米、土豆作物种植出来的时候,徐晨精心挑选,每样包了儿十斤,还特地请鏢局送到徐启光手中,並详细说明了种植的情况。徐启光得知这三种作物在米脂县已经普及了几千亩之后,心中大为欣慰。从那之后,两人的书信往来愈发密切。
徐晨详细地记录了这三种作物在米脂种植的各种情况,还把后世的一些先进种植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徐启光。两人的交流也从最开始单纯的农业知识,
逐渐扩展到水利、几何、代数等多个领域。徐晨在天文地理方面所展现出的渊博知识,更是让徐启光佩服得五体投地。就这样,两人因共同的兴趣和对知识的追求,结成了忘年书友。
徐光启不止一次对他说,徐晨精通百家,博古通今,乃是千年难得一见的奇才,他实难想像这样一个知识渊博的读书人会造反。
而徐晨之所以想和这个时代的天主教会取得联繫,也是有自己的想法。
这个时代,西方人的大航海已经开展了一两百年,他们打通了整个世界的海上航路,他们现在有的好东西太多了,自己想要绵羊、橡胶树的种子,想要金鸡霜钠等物资,都离不开西方人。
甚至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若想让汉人也融入这场大航海的浪潮,同样少不了这些西方人的助力,虽然现在就准备有点太过於长远了,但恰好徐启光加入了天主教会,所以徐晨才请他帮忙介绍儿个教士过来,並且郑重承诺会给他们修建一座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