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关中军屯与五年平辽带来的躁动
在炎炎烈日之下,广的关中大地仿佛被放进了巨大的蒸笼。贺函带著一眾农夫正在田间忙碌地收割粮食,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著丰收的喜悦。
三边总督杨鹤在隨从的簇拥下,缓缓来到这片田地。眼前的景象让他眼前一亮,只见田地里堆著高高的土豆、红薯和玉米,这些作物个头硕大,比起普通的五穀要大出好几倍。
杨鹤饶有兴致地走上前,蹲下身子,仔细端详著这些作物,而后又看著这片略显荒芜,眼中满是惊喜:“这就是你们重民社开拓出来的荒地?”
刘南卿站在一旁,脸上带著自豪的神情,恭敬地回答道:“正是。这里原本是一片荒无人烟、杂草丛生的土地。但经过我们眾民社半年的不懈努力,日夜开垦,如今已经有三千二百亩田地。今年夏收,预计可收穫百万斤粮食。都堂,关中像这样的荒地何止百万亩。倘若能由朝廷出面组织流民开荒,那整个关中的流民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啊。”
这片荒地是眾民社初到西安府时购置的。大明从法律层面讲,开荒本不需要钱。当年朱元璋为鼓励垦荒,对这类事情极为支持,还专门制定了法律。早在洪武三年,朱元璋就下詔令,新垦的土地,不论面积多少,一律不起征赋税。
洪武15年,又进一步明確规定,北方新开垦的土地永远不征赋税,为的就是鼓励百姓多开荒。这本是一项利民的好政策,可惜由於明朝財政状况常年窘迫,
如同“叫子”一般,这一政策在实际执行中並未能全面落实。
不过,对於那些惯会钻空子的士绅来说,即便只是减免儿亩土地的税赋,他们也能巧妙地钻空子,最终让自己所有土地的税赋都得以减免。按理来说有这种不徵税的土地摆在眼前,他们怎会轻易放过?
然而,现实却令人无奈。整个关中地区依旧存在著大量的荒地,却鲜有人愿意前来开垦。原因其实很简单,对於那些士绅老爷们来说,辛苦开荒哪有兼併土地来得轻鬆快捷。在他们眼中,朱元璋所给予的“永不起科”那点小恩小惠,根本不值得一提,甚至还觉得这是对他们的一种轻视。
所以刘南卿他们刚从米脂来到长安城时,就惊地发现,距离西安城不到三十里的地方,居然还有大片大片荒芜的土地。而在他们一路赶来的途中,所见到的荒地更是不计其数。这些土地若能开垦出来,安置流民简直绰绰有余。
杨鹤听看刘南卿的讲述,不住地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好好,本官果然没看错你们这些后辈。有如此实干的才能,日后你们必定会成为我大明的顶樑柱。”
这时,贺函看到杨鹤等人走来,赶忙放下手中的农具,快步上前行礼:“总督大人!”
“快快请起!”杨鹤看著眼前皮肤黑、如同老农一般的贺函,心中既心疼又欣慰。在他看来,大明能有这样脚踏实地、一心为民的实干青年,这天下终究还是有希望的。
杨鹤看向田间忙碌的眾人,又看看眼前堆积如山的粮食,问道:“现在才六月份,你们就进行夏收了,难道这新作物也能种两季?”
贺函点点头,神色认真地说:“可以的,督堂。只是这样连续种植会比较伤地力。但如今关中乾旱形势如此危急,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能多收穫一斤粮食,关中的灾民就可能少饿死一个人啊。”
“好好好!”杨鹤连声称好,这种作物不但抗旱高產,居然还能种两季,这简直是意外之喜。他兴奋地搓了搓手,目光坚定地看著贺函说:“本官有意任命你为屯垦大使,在整个关中大力推广这三种抗旱作物,同时开展大规模的屯垦荒地行动。眼前这三千亩远远不够,整个关中需要三十万乃至三百万亩这样的土地啊。”
贺函听闻,脸色微微一难,无奈地说道:“总督,其实我等来到关中后,就曾向那些大族推广过这三种作物。可他们根本不愿意种植,对我们的提议置若罔闻。”
杨鹤顿时脸色一沉,眼中满是厌恶之色。他太清楚这些大族內心的盘算,这三种作物既高產又抗旱,在賑灾方面堪称神器,但对於大族们疯狂兼併土地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阻碍。他们自然不愿意推广这三种作物,以免影响到自己的利益。
贺函接著说道:“眼见夏收將近,时常有人到我们的屯垦地搞破坏,试图毁坏粮食。后来我组织人手日夜巡夜,抓到了好几次。我们狠狠教训了他们一顿,
这种破坏行为才稍有减少。
但他们又想出了另一个法子,引诱大量的流民进入屯垦地。就这段时间,我已经抓到了五百多个流民。对於这些一无所有的人,我们抓也不是,放也不是,
实在是棘手啊。如今我们还能勉强看住这一处,但要是大规模开展屯垦,我等重民社社员就算有三头六臂,也分身乏术啊。”
杨鹤听后,不禁怒从中来道:“这些大族到底想做什么?关中可是他们的老家,他们难道不知道这样胡作非为会让整个关中陷入大乱吗?”
其实也难怪杨鹤如此恼火,他如今统领著三边十几万大军,却一直不敢对大同贼寇轻易动手,就是因为担心关中的乾旱会让流民彻底沦为叛军,从而导致整个关中地区陷入动盪。可这些大族倒好,不但不帮忙解决问题,反而在背后捣乱,巴不得关中乱得更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