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隨后,李自成大声喊道:“休息结束了,大家继续前进。”声音在驛站中迴荡,带著一种不容置疑力量。

隨著李自成的声音响起,民夫们纷纷起身,整理好各自的车辆和物资。他们牵著牛马,推著独轮车,迈著坚定的步伐,再次踏上了前往榆林城的道路。

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10月25日。

天色渐暗,夕阳的余暉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金黄的纱衣。运输军事物资的队伍,在豌的道路上缓缓前行,终於踏入了护卫队大营。

李自成本打算卸完物资后便就此返程,就在这时,高小四快步走上前来,叫住他说道:“都督要见你。”

李自成微微一愣,隨即恭敬地回应:“遵命。”

而后,高小四在前面带路,李自成默默地跟在后面,走进了中军大帐。中军大帐十分宽,帐內烛火通明。一进入大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沙盘,上面细致地呈现著榆林城周边的山川河流模型。在榆林城的东、北、南三个方向,清晰地標註著三座营地,如同三把铁锁,死死地扼守住这座城池。

此时,大帐內一片忙碌景象。一些参军们正围绕著沙盘热烈地討论著,各抒已见,不断地出谋划策。他们时而指看沙盘上的某个位置,时而比划著名行军路线,神情专注而严肃。另一些参谋者则在一旁迅速地把这些討论的要点记录下来,笔尖在纸张上快速滑动,发出沙沙的声响。

高小四提高音量,说道:“都督,转运大使带来了。”

坐在主位上的徐晨抬起头来,目光落在李自成身上,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李自成连忙上前一步,恭敬地行礼答道:“下官李自成!”

“李自成?”徐晨微微有些惊讶,毕竟这个名字在歷史上也算颇有名气。不过想想张献忠如今都已成为自己的参谋,再多一个李自成似乎也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况且米脂本就是李自成的老家。

虽然李自成在后世因最终失败,名声不算太好,但他曾仔细研读过一些关於李自成的资料,对李自成是有好感的。

在他看来,歷史上的李自成原本是个老实人,被崇禎帝裁员后,並没有立刻选择造反,而是仍渴望继续留在体制內当兵。然而明朝当时的腐朽环境,根本容不下一个一心想要安稳生活的人,最终他才无奈走上了反抗之路。

而最让徐晨对李自成產生好感的,是李自成进入北京城之后的所作所为。他寧可拷打那些贪婪的贵族官员,也坚决不想给百姓增加赋税。虽然李自成最终因此失去了天下,但这份初心和对百姓的关怀,让徐晨觉得他是一个被时代逼迫而奋起反抗的可怜人。

回过神来的徐晨,继续问道:“这次你带了多少物资?”

这场大战,徐晨原本只带了两个旅的兵力,武器方面也准备了一些备份,有3万条火枪和相应数量的鎧甲。但如今突然增加了10万兵力,无论是原本储备的粮草,还是武器鎧甲,都明显有些不足。所以此刻,徐晨极为关心后勤物资的具体情况。

李自成再次行礼,有条不紊地匯报:“回都督,我此次带来了8000石小麦,

土豆、红薯、玉米共计2000石。长枪5000桿,火枪带来了2000条,铁甲则有3000套,皮甲3000套。”

徐晨满意地点点头,说道:“辛苦你了,李转运。这一路奔波不易,回去好好休息吧,后面的物资运输任务还很艰巨,还要多劳烦你了。”

“遵命!”李自成再次行礼后,转身离开了中军大帐。

出了营地之后,他的侄子立刻围了上来,一脸好奇地问道:“叔叔,你见到都督了?”

“自然是见到了。”李自成脸上带著一丝淡淡的笑意。

侄子又迫不及待地追问:“都督是个什么样的人?”

李自成微微仰头,思索了片刻,缓缓说道:“都督说话和气,待人有理,从言行举止间能看出,他是一个仁义之人。”

延安府,肤施城。

徵召军户虽然让大同社兵力大增,但后勤的压力也增加了好几倍,徐晨將自已这边的情况详细写成书信,快马加鞭送往后方给刘永。信中明確告知,让刘永按照12万人的標准运输武器粮草。

此时,远在延安府的刘永收到消息,著实有些无可奈何。

前几次大战,大同社可谓是战果丰硕,每次都收穫满满,这让大家都產生了一种错觉,以为此次也会顺风顺水。然而谁也没料到,一下子多了10万大军和几十万难民,这突如其来的压力犹如泰山压顶,让刘永深感棘手。

好在大同社的粮仓储备还算充足,还有350万石粮食,勉强能够支撑当前的局面。

刘永回想起当初大同社推行强制均由的举措,心中不禁感慨都督有远见。延安府原本登记的田籍仅有100万亩,可经过细致的清由工作后,清理出了320万亩土地,这两年他们也开垦出15万亩土地。

加上大同社果断地將士绅阶级的势力一脚踢开。如此一来,这335万亩土地所徵收上来的粮食,夏秋两季直接就达到了156万石半年前,大同社制定了完善了余粮购买制度,在从农户手中购买了86万石粮食,又积极从各地购买粮食32万石。再加上以往战斗中的缴获,这才积累下了如今的储备。

但此次一次性要拿出200万石粮食,粮仓里的粮食储备瞬间降至警戒线以下,这让刘永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危机感。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