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粮食危机与北河套商社的诱惑
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11月7日。
米脂县笼罩在一片肃杀的寒意之中。清晨气温低至能看到地面上结起薄薄的冰,空气中瀰漫著冰冷的雾气。
不过只要太阳升起,这些冰雾便会迅速消散。冬日的阳光洒在大地上,虽能带来一丝温暖,却无法驱散人们心中的阴霾。
整个延安府已遭受了整整一年的旱灾,別说是庄稼生长所需的雨水,就连冬季应有的落雪都未曾降临。百姓们抬头望著天空中那轮高悬的太阳,个个满面愁容。他们知道若再无降水,明年的春耕將成为泡影,生活也会陷入更深的困境。
当然乾旱也不全是坏事,还是有一些人受益於这场乾旱的,那便是商队的东家掌柜们。
乾旱的气候使得道路状况相对较好,行商的时间得以延长。而且大量因旱灾失去生计的劳动力涌入延安府,他们参与修基础设施,商队成了这些成果的首批受益者。
米脂大道上,商队往来不绝。正所谓“风浪越大鱼越贵”,在利益的驱使下,商人们不断將大同社的货物运往各地,再把其他地方的粮食运回大同社。
这世道冷酷无情,关中其他地区的百姓同样饱受饥荒之苦,可由於他们大多沦为流民,失去了购买力,在地主士绅眼中,他们仿佛不再是人。而大同社虽然被朝廷视为叛逆,但他们有雪白的银子,能拿出廉价的羊毛布和精美的羊绒来交换粮食。
於是地主士绅不管自家的粮食是不会落到贼寇手中,他们只在乎能不能赚到白的银子。
无数商队为了利益,不惜费巨额成本,將粮食贩卖到延安府。
为了確保粮道的畅通无阻,刘永命令赵云飞主动出击,对盘踞在富县的马俊豪部发起进攻,打得马俊豪不敢轻易出富县,从而保障了关中方向的商队能够顺利进入延安府。
同时他又派遣贺六打过黄河,在山西行省占领了一小块据点,让山西行省的起义军能够將粮食顺利交到他们手中。
在黑白两道的有力保障下,大同社每月需费十万两左右的货物和武器装备(这是支出的大头),能够换来三四万石的粮食。
然而,大同社的粮食危机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愈发严重。儘管到了冬季,流民数量有所减少,但由於整个关中和山西行省,唯有延安府相对安全,且只有大同社在賑济流民,山西行省的流民不再往中原逃窜,而是想尽办法渡过黄河,涌入延安府。
站在米脂城外,望著那庞大的流民营地,刘永不禁感慨道:“这些流民不过是想吃口饱饭,朝廷连这么简单的要求都无法满足,大明对地方的控制已经彻底失控。”
隨著战爭对粮草物资的需求与日俱增,为了提高物资转运的效率,刘永和李文斌进行了明確的分工。刘永坐镇米脂县,统筹全局;李文斌则坐镇延安府,负责协调地方事务。
此时,李自成也站在一旁,看著那散发著温暖却又让人无奈的太阳,一脸忧鬱地说道:“老天再不下雪,明年的流民只会更多,今年冬天不知道会有多少农户饿死。”
顿了顿,他又接著说:“俺已经把民夫都招回来了,现在运输粮草的都是这些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