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第222章 ,天命所归

崇禎三年,陕北的气候较去年而言,虽说稍有好转,但整体依旧偏旱。关中地区的情况更为严峻,已经连著几年雨水稀少,中间还经歷了两年特大干旱。正所谓“久旱必蝗”,儘管延安府的蝗灾在徐晨的强力管控下得到了有效压制,然而凤翔府又闹起了小规模的蝗灾。

消息传到徐晨耳中,他当机立断,即刻命令当地的大同社员,以两斤粮食换一斤蝗虫乾的价格,无限量地收购蝗虫。

此令一出,当地百姓们纷纷响应,一时间,捕捉蝗虫成为了凤翔府百姓们获取粮食的一种途径,有几十万凤翔府百姓动手蝗灾勉强压制下去。

但徐晨的心中也萌生出了治理蝗虫的打算。在大明这个时空,因为小冰河时期带来的旱灾,导致蝗灾频繁发生,给百姓的生活和国家的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这个时代的人面对蝗灾,往往显得束手无策,很多人只能选择建个蝗虫庙,

祈求蝗虫神不要吃掉自己的粮食。

但徐晨知道蝗虫的肆虐不过是乾旱造就了適合它们生长的土壤。求神是没有用的,而是要主动治蝗灾。

徐晨开始在大明这个时代寻找相关的人才。而在大明这个时代,玩的人算得上是昆虫学家。

很快朱存极的人引起了他的注意。其他人玩,或是为了赌博,或是为了赚钱,唯有朱存极是真的出於自己的兴趣。

他虽是个紈綺子弟,但从小接受名家教导,有知识、有水平。他玩了几十年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写了一本《蟋蟀经》。

徐晨仔细研读了这本《蟋蟀经》,除了一些斗蟋蟀的方法之外,书上还记录了蟀生长繁殖等一系列的经验。只要把这些经验稍加转换,用在蝗虫身上,朱存极不就成了一个治虫专家吗?

於是,徐晨亲自找到了朱存极。邀请他为博土,专门研究蝗虫的生活习性,

以及如何控制和杀灭它们。朱存极自然方分愿意,成为教授总好过扫大街吧。

在徐晨的支持下,大同社的农学院开闢了一个新的学问一一昆虫学。

洪承畴通过朱存极了解这前因后果后,感慨道:“都督对人才的使用还真是不拘一格。”

他的內心反而有些高兴了,心想徐晨连朱家的王爷都能任用,那自己自然也不容易受到歧视。

接下来的几天,洪承畴又逛了长安城的市集,他发现整个长安城除了粮食受到限制之外,其他物价快速下降,恢復正常。

关中之外的商队,为了赚取超额的粮食利润,从中原,湖广地区贩卖粮食到关中,而后又把大同社带来的,羊毛布,煤油,钢铁製品,玻璃製品带到中原和江南地区。

长安市面的繁荣甚至超出了他的想像。就好像长安城突然从百业萧条步入到百业兴旺的状態当中,这种转变甚至让他觉得自己有点无能。

后面深入一想,大同社撒了上千方两银子出来,没有这种效果反而奇怪了。

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6月10日,报捷的文书传到长安城来。

大同社第六师师长孙可望,带领两万多骑兵杀到漠北,远征察哈尔余部,俘虏了林丹汗长子额择,妻子娜木钟,十几万察哈尔部尽归大同社,整个漠北尽归大同社所有。这消息顿时让长安轰动,关中轰动。

长安城,福满楼。

刘应遇找到洪承畴羡慕道:“老天爷真是眷顾徐晨,歷来中原王朝北伐漠北何其难,武帝甚至打光了大汉60年的积累,徐晨不过占据关中一地,却只用2万人就征服了漠北,而这2万人大部分还是蒙古人,难道徐晨真是天命所归?”

不由得刘应遇这样想了,蒙古人是中原王朝这几百年来最强大的敌人,虽然这些年已经衰落了,但再怎么衰落,这也是占据了整个草原的庞大势力,而徐晨却毫不费劲就解决了这样强大的敌人,大同社8个主力师也只出动了一个师,这要说徐晨拼尽了全力,他自己都不相信。

洪承畴羡慕道:“歷来能打到漠北的將领屈指可数,孙可望必然要青史留名了。”

建功立业,青史留名一向是他的志向,现在他反而有点中道崩除了。

“大同社把大半个大漠收入囊中了,长安各大报社已经把天可汗的名头带著徐晨身上了。

洪承畴只要想到徐晨现在还只是都督,占据中原的地盘也只有关中一地,但已经占了大半个草原,就感觉有点不协调,这算是草原政权还是中原政权?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