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放下手中的笔,神情严肃地看著徐晨:“徐都督,我知道都督府正在大规模地扩张工业区,这些工人都要吃饭,而且他们的饭量比农户还要大。关中还有庞大的民夫队伍需要养活。如果脱產的人口超过百万,都督府每年最起码要700万石粮食才能维持最基本的稳定。但今年都督府如果不收田赋,农户只怕不会卖多少粮,光靠那些大户的存粮和对外购买的粮食,只怕很难维持下去啊。”
徐晨听完洪承畴的一番话,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他万万没想到均田之后,农户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填饱自己的肚子,但深入一想,这本就是人之常情,大同社都占了关中了,还让关中的百姓饿肚子,那他不白来这个世界了。不过粮食问题的確是要想办法解决。
洪承畴继续说道:“粮食问题甚至都不是都督府最大的危机,关中闹了多年的旱灾,等灾情停止,都督府又新建了水利设施,关中的粮食產能会快速的恢復,都督府的危机自然解除。”
“但都督府还有另一个危机確实迫在眉睫了。”洪承畴从袖中拿出一份文件说道:“这是某在耀州这段时间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希望能对都督有所帮助。”
徐晨再次接过文件,只见封面上写著“都督府二冗问题”。他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开始认真阅读。
这份文章开篇便指出,都督府如今面临著严重的员、费这两大极其严重的问题。
洪承畴还是以白头山村为例,一个仅有百人口的小山村,却有三人吃看大同都督府的俸禄。这三人一年的俸禄开支是72两,再加上他们的其他福利待遇,一年下来,都督府对白头山村在这方面的开支就超过了百余两。”
徐晨微微皱眉,继续看下去,白头山村的由地不到524亩,其中还有60亩是学田。即便按照都督府三成的税收来算,每年收的粮食大致是一百五十石左右。但粮食折银时一般会消耗三成,最后就只剩120石左右了。
如今关中的高粮价,是因为连年的乾旱所致。都督府新修水利抗旱救灾,待日后粮食丰收,价格迟早会跌下来。若以丰年每石六百文钱计算,白头山村每年能收的税银是72两,刚好能覆盖那三人的俸禄。可要是碰到灾年,都督府还要减税、救灾,对白头山村的统治基本就处於入不敷出的状態了。
徐晨听著洪承畴的分析,不住地点头,神情愈发凝重。
洪承畴后面又写到,耀州有68个村,四个乡镇。每年的俸禄开支就达到了5200两左右,再加上四季常服、各种福利待遇,每年耗费约7000两。”
耀州还有蒙学10所,夫子63人;官营的医馆五所,大夫24人。这些人的年俸是15两,仅这一项开支就有1300两,蒙学和医馆每年的总开支超过四千两。
耀州各级官吏482人,俸禄最高的耀州知州俸禄32两,最低的小吏也有一两以上,一年的俸禄开支超过8800两。公使钱一个月就要八百两,一年大致要万两。
耀州有三千民夫,每日的伙食费就要45两。按照每人每年僱佣200日计算,伙食费9000两,俸禄一万两。
徐晨听著洪承畴一项项地列举,额头上不禁冒出了汗珠。他没想到,小小的一个耀州,一年的行政成本居然高达5万两。
耀州说是州,但其下没有县,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大的县。关中总共有95个县,若都按这种规模来算,关中一年仅县一级的行政开支就是500万两。再加上关中8个府、甘肃镇、河套,还有都督府本身,一年的行政开支只怕有七八百万两。
而且都督府对土兵异常大方,今年光发放的赏银就有823万两。这样算下来再加上军事开支,隨隨便便就能突破2000万两了。如此庞大的开支,只怕连大明皇帝都直呼养不起啊。
徐晨看完洪承畴的调查报告之后,交给罗伟,他看看手中关於都督府財政情况的详细报告,脸上满是惊嘆之色。
怪不得这些洪承畴愁到处跑,到处问,却没想到他弄出一篇这样的惊世文章“难怪都说大同都督府是个大號的宋国,这才兴起了短短几年吶。”罗伟忍不住暗嘆。
他仔细看著报告,上面清晰地写著,一个州的行政开支竟高达五万两白银。
比大明一个府的开支都多得多啊,养了800多吃財政饭的人,这比大明朝廷的官员数量多了20多倍。
罗伟靠在椅背上,闭上眼晴,深入地思索起来。他心中默默计算看,大明共有1500个县,如果按照都督府这样的规模来推算,那要养的人可就超过百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