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资政院与全军教喻
洛阳城,吕府“豫石公,孙阁老不但油盐不进,还拿大同社来威胁我的,您身为我们洛阳的士绅领袖,还是由您出面劝说一番吧。”高欢丟出一张报纸,一脸颓气道。
吕维祺拿起报纸看上面的文章,脸色也极不好看:“大同社倒反天罡,盘剥大族,定不能长久。”
报纸上的一组组数字,割的都是他们的血肉啊。
吕维祺是明代著名理学家,其父为河南府名儒吕孔学。吕维祺自幼习理学,二十六岁,即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中进士,授充州(今山东充州市)推官,擢升吏部主事。因得罪魏忠贤,辞官还乡,设芝泉讲会,传播理学。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復官,
任南京兵部尚书。又因“剿寇”不力,归居洛阳,设立“伊洛会”传播儒家的理学,成为河南市绅的领头人。
不过到了明末这段时期,生產关係已经压制不住生產力,各方势力都在想办法突破儒家理学的禁。理学对年轻人。已经没多少吸引力了,尤其是徐晨建立大同社之后,宣扬公天下和非君的理念,更加受到年轻学子的欢迎。
当然因为大同社造反。大同学属于禁学,不能在明面上传播討论,但暗地里的流传却是阻止不住的,胆子大的年轻的更是直接离家出走,跑到关中去学习大同学。
河南的大族最开始是限制自己家族的子弟跑到贼寇的地盘上去的,但半年前他们却发生了转变,大同社鯨吞了整个关中,再说他们是贼寇就有点掩耳盗铃了。
河南的大族从心理到身体上都极其討厌大同社,和他们制定的那些制度。
只可惜现实就是大同社越来越强大,朝廷却是日渐衰落,越发控制不住天下的局势了这些大族抱著分散投资的理念,也就没有阻止家长子弟去关中了。当然但凡有万分之一的机率,他们还是想留在大明。
“大同贼寇能不能长久,某不知道,但朝廷继续这样盘剥下,我等要扛不住了,今年是灾年吶,朝廷居然加了一倍的赋税,这不是要把人给逼死。”高欢没好气道。
高欢他们反应如此激烈,主要是这次加的税他们没办法再转移了,现在中原的局势就像一个爆发了的火山口,只是有十几万明军压在上面,所以还没有彻底爆发。
但乡野已经是流民遍地,荒山当中到处都是流寇土匪,基层的秩序已经崩溃了,普通的百姓不要说交税赋了,他们就是口粮,种子粮都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想转移税负的目標都没办法转移。
吕维祺想了想道:“大同贼寇咄逼人,局势如此艰难,我等应该相忍为国,哪怕是为了自家的土地和钱財,也要餵饱中原这十几方的大军。”
吕维祺好岁关注兵部尚书,有点大局观,知道现在这个时刻不是內订的时候。朝廷在关中败的如此惨烈,这既有大同社强盛的原因,在大战来临之前,地方大族和朝廷內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陈麟皱眉头道:“不是我等不想忠君爱国,朝廷那些贼配军什么德行,豫石公,您还能不清楚,10成的钱能用到三成,已经算是老实的了。更多的是连一成都到不了普通士兵的手上,我等给的钱粮越多,只怕他们要的会越急。这些贼配军的胃口是填不满的,关键他们还不办事,喜欢养寇自重,辽东的女真人不就是被他们养出来的。”
其他士绅也纷纷道:“是啊,是啊,不是我等不想忠君爱国,只是这钱用不到正途上。”
吕维祺眉头紧锁,他当过兵部尚书还能不明白这其中的套路,这从上到下都是有一套潜规则的,想要把钱落到实处,根本不可能。
这一下成了两难的局面了,以前潜规则朝廷的钱財,自己还能占点好处,他自然乐意执行这套制度了。但现在是他们出钱,只要一想到自己的钱財,被那些贪官污吏层层截留,他就觉得不能接受。
现场一时间沉默下来了,现实逼著他们要给那些贼配军一点优待,但就是因为他们了解朝廷內部运行的潜规则,就不愿意用自己的钱財养活一帮蛀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