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虎大威的疑惑与撕破脸的福王
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11月2日,河南行省。
新安城笼罩在一片紧张的氛围之中。大同军的到来,让这座城池的空气都仿佛凝固了。
大同军每到一处,並不会马上开打,而是照例都会展开一波舆论宣传,试图將他们的均田政策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大同社的政策,以爭取民心。
新安城的明军守將虎大威提前得知了大同军的这一策略,他决心不给大同军可乘之机。
只要有戏曲团的人想要靠近城墙宣传均田政策,城墙上的战鼓便会立刻响彻四方。那激昂的鼓声,在空旷的天地间迴荡,试图掩盖住大同军的宣传声。
但虎大威的这一举措效果並不理想。此前,在攻克陕州以及论池之战中,大同军俘虏了近2万明军士兵。其中有15000余人选择留下来,加入大同军的队伍。
另外近5000人,他们的家乡还在大明境內,心有顾虑,不敢投降。
徐晨考虑到不想浪费口粮,便对这些俘虏进行了一番宣传,详细讲解了大同社的政策,又对他们进行了思想教育,严禁他们侵害当地百姓,在得到这些士兵保证之后,给他们发了10斤粮食,一两银子,隨后便將他们释放回去。
这些被释放的俘虏士兵,经过新安城,被虎大威收拢集中起来,他正为缺乏兵力而苦恼,现在有这么多溃兵跑过来,他当即编入新安的守军队伍。
当时,虎大威和新安县令都十分不解徐晨的做法,他们认为徐晨释放这些俘虏,不仅浪费了粮食,还增强了己方的兵力,实在是不明智之举。
然而,几天之后,虎大威就开始后悔自己的这个决定了。这些被释放的士兵就像一颗颗种子,
在新安城的守军之中生根发芽,成为了大同军最好的宣传员。
他们不仅四处宣传著大同军的政策,还告诉新安的士兵,当打不贏的时候要赶快投降,因为大同社不但不虐待俘虏,还会发放路费。如果家乡是在大同社的地盘,那就更要投降了,大同社会给大家分地,还会烧掉高利贷的契约,把那些地主老財关押起来,为大家报仇,所以遇到大同军要赶快投降,要是投降的晚了,连仇都来不及报了。
大明军中有著严格的等级划分,普通土兵之间流传的消息,上层將领往往很难及时知晓。虎大威他们竟然好几天都不知道大同社的政策已经在军中传播开来,还是在他一次巡查营房的时候,偶然听到土兵们的交谈,这才如梦初醒,
隨著这些消息在军中的传播,士气不可避免地开始下降。一方面,通过那些俘虏士兵的描述,
新安的士兵们知道了大同军强大的火炮威力。他们想像著那如雷霆般的炮火,心中充满了恐惧,觉得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根本没有胜算。
另一方面,他们也不愿意再为朝廷卖命。谁也不是傻子,这些士兵的心里跟明镜一样,如果朝廷败了,大同军会给他们分土地,让他们和家人过上安稳的日子:可要是朝廷胜了,他们还要继续在这乱世中当贼配军,眼睁睁地看著家人和父老乡亲饿死。
虎大威意识到军心的动摇,决定振奋一下士气。他找到土兵们,语重心长地说道:“朝廷养活著你们,给了你们军餉,俺们是不是应该忠心爱国,报效朝廷?”他的声音中带著一丝急切和期望,希望能够唤起土兵们的忠诚。
然而,一名士兵站出来,无奈地说道:“將军,朝廷虽然给了俺们一口饭吃,但却没办法养活俺们的妻儿老小,更没办法救俺们家乡的乡亲。今年中原闹旱灾,地里的庄稼都旱完了,可朝廷还要徵税,大户也要俺们交租,完全不管俺们死活。
大同社就不一样,他们会杀了大族,把土地分给俺们,还会带领俺们挖水渠抗旱灾。俺听说关中的百姓,全家老小没有一个人饿死,乡亲们也都平平安安的。为什么贼寇能做到的事情,朝廷却做不到?”
士兵的这番话,如黄钟大吕一般不断的在胡大威脑海当中迴荡,让他无言以对,是啊,为什么连贼寇都能做好賑灾的事情,朝廷却做不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