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而且农场场长还向他们保证,只要努力干三年,大家全部可以住上双层的砖石楼房,到时候再也不用担心发大水。

这次的水灾对孟津4周的农户虽然是一场滔天大祸,但得到大同社救济之后,大部分人也保住了性命,损失也降到了最低,这些得到救济的农户个个对大同社充满了感激,成为了大同市最铁桿的基本盘。

而在这秋收的热闹氛围中,在中原、山东、江淮地区丈量各地河道三个多月的陈子龙回到了孟津。他带来了一个简易的北地沙盘。沙盘上清晰地纵横显示著整个北方的各条河道,仿佛將北方的水系都浓缩在了这小小的沙盘之中。

陈子龙神情严肃地向徐晨匯报:“都督,如果想要黄河北返,按照您的设想在铜瓦口挖一条河道,连接济水,以济水作为黄河下游的河道,让黄河最终流淌进渤海。

这种方案的好处就是简单易操作,只要挖个几十里河道,再想办法迁移开济水两岸的村落,把济水裁弯取直,修建堤坝拓宽河道,以容纳黄河的水量,中原、山东两行省,出动 200万丁口,修 5年河道,就可实现您的设想。”

徐晨听后,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他问道:“如果要学习东汉王景治理黄河的五路分流方法,又要付出什么代价?”

徐晨在查找歷朝歷代治理黄河水患的水文资料时,发现东汉时期有一位叫王景的能人,他將黄河的主干分支到 5条河道,以此减少中原水灾的压力,这个方案让黄河 800年没有改道,这让徐晨心动不已,於是他把这个方法用书信传给了陈子龙,又让他考察了黄河下游的多条河道,勘察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陈子龙皱了皱眉头,详细解释道:“如今时移世易,当年可行的方法现在变得极其困难。黄河以泥沙多闻名,下游泥沙淤积会让河床抬高,河道不稳定。

王景那个时候,黄河下游可能还有多条天然河道或者低地可以分流,比如济水、漯水这些古河道。但现在经过了上千年泥沙堆积越来越严重,原来的分流通道可能都被淤平了,地形变了,再想分流可能没空间了。

而且,现在中原的人口变得更多,上古四泽都被开垦成了田地,当地人口稠密,村落眾多,而在东汉时期这些沼泽地,都是黄河的泄洪区,有它们的存在才能保证黄河不会泛滥。

另外,还有技术和管理的问题。管理多条分流河道及其闸坝系统,协调分洪时机和流量,远比管理单一堤防系统复杂得多,对水文监测、工程调度、官员协调能力要求极高。

多水道分流需要维护多条河道,疏浚工程量大,一旦某条河道淤塞,整个系统就失效。

而筑堤更直接,虽然风险集中,但管理起来或许更简单,后期的维护也简单。”

陈子昂的意见很明確,黄河改到济水,工程量虽然大,但后续维护方便,如果学习东汉王景的方法,分流多条河道,不但工程量大,后续维护更复杂,更庞大,只要朝廷稍微有所懈怠,黄河下游的水道就会出现系统性崩溃。

徐晨坚定道:“不能因为事情难就不做,一条黄河祸害中原上千年,我们终究是要解决这个祸害的。而且將黄河水铺在整个中原,比水量集中在山东更能造福北方的百姓。”

陈子龙道:“元首也应该量力而为,您的设想太庞大了,这几乎要修缮整个北方的水利系统。”

他和陈子龙分歧就在这块,陈子龙还是赞成最开始的方案,简单易实行,后续维护成本低,但如果按照徐晨的设想,在黄河下游把黄河水分成多路,北方各地倒是水源充足了,但管理起来的难度却是成倍提升。后续的蓄水调沙,甚至要改善中上游的水利植被情况,其管理的难度提升了 10倍都不止。

黄河之所以频繁改道,就是因为泥沙太多,到了中原地区泥沙就会淤塞河道,要达到像徐晨说的彻底改善黄河水利的情况,减少泥沙涌入黄河,整个北方的水利系统全得修缮,甚至黄河中游上游也要配合。植树造林,减少泥沙的涌入,达到黄河水清的目的,那这个工程可能要持续投入几十上百年,不是一代两代人能完成的,可能要好几代人接力完成。

陈子龙有自信他们这一代人能够持续十几年的投入,但他也不確定后世之人是否也会如此坚定地投入到黄河治理中。

徐晨却说道:“整个北方的水利系统也的確需要修缮了,今年直隶的水灾已经造成了几百万亩土地减產,十几万亩田地被淹,这是因为大明这几十年都没修上河道,不单单是直隶如此,山东,中原,山西又有何处不是如此,北方要抗击越来越严重的旱灾,想要水旱从人,就必须大规模的新修水利设施,既然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那何不系统性的完善北方的各条水系,建造一个百年工程,造福子孙后代。”

陈子龙没有见过万眾一心,兴修水利的场景,但徐晨见过。在陈子龙看来,有6000万人口的北方已经是人口稠密之地,但他没想过有几亿人口集中在这片土地的场景,现在北方人口还不算多,可以扩张河道,让出泄洪区,等人口增长到三亿,四亿乃至更多的时候,想要如此简单的治理黄河,付出的成本將会更加巨大。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