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此言一出,眾人皆眉头紧皱,钱的问题,就像一块沉重的巨石,压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其实大家早就有预见,前年资政会议开的好好的,各方势力定下的税赋足有3000万两,但大同社没南下,蜀中,湖广,福建,两广地区的税直接就不交了,朝廷的税负直接坍塌了一半。

南明朝廷如今主要的財政负担都压在了南直隶上面,当地的士绅们早已怨声载道。

为了减轻朝廷的压力,侯恂无奈之下想出了一个办法,弄出了一个所谓的十三行,把原本上不了台面的走私活动,堂而皇之地搬到了檯面上,好歹能收几百万两的商税。

十三行设立之初,確实带来了一些税收,可这点税收对於庞大的朝廷开支而言,无异於杯水车薪。

南直隶的士绅们为了进一步减轻自身的压力,这段时间不断上书朝廷,提出了一个极为激进的请求——剥夺那些不交税行省士族考科举的权利,並且声称这次科举的晋升名额都应该归他们南直隶三省所有。

侯恂知此事万万不可答应,若是真的不让其他地方的士族考科举,整个江南地区说不定会因此分裂,到那时,朝廷面临的將是內忧外患的绝境。

户部尚书郑三俊道:“诸位,想要改善朝廷的窘境,只有开源,朝廷乾脆在松江府建立市舶司,一来可以徵收关税,二来南直隶的货物通过市舶司卖出,也能再收一笔钱。如此一来,定能极大地延缓朝廷的財政问题。”

此言一出,眾人的目光纷纷投向郑三俊,关於开海这事朝廷爭论了上百年时间,这可不是一个好解决的问题。

钱谦益却皱起了眉头,严肃地说道:“海禁乃是祖制,岂能轻易开放?况且,一个小小的市舶司,就能弥补朝廷这几百万两的亏空吗?我们不能因小失大,坏了祖宗的规矩。”

侯恂和文震孟两人听到“祖制”二字,脸色瞬间变得极为难看。他们心里清楚,所谓的祖制,不过是江南士大夫们维护自身利益的藉口罢了。

江南的那些士大夫,哪一家又没有和海商有联繫呢?

松江的布远销海外,景德镇的瓷器更是闻名遐邇,他们对这些贸易往来一清二楚。那些士大夫们不想开放海禁,无非是害怕朝廷和普通商贾动了他们的利益。

侯恂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復著自己的情绪道:“既然如此,那就不开海。但朝廷的財政问题,我们必须另寻他法解决。”

侯恂挥挥手,祖泽润端著著一迭厚厚的文档过来,而后一本本分给现场的阁老和六部尚书。

眾人都一阵莫名其妙,钱谦益打开文档,发现上面记录的都是苏州府的税收。

如果要在大明选一个最反朝廷的地方,那必定是苏州府。其恩怨甚至要追溯到大明的开国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对苏州府等地课以重赋。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苏州府的夏税秋粮总计 2746990石,在全国各府中位列第一,约占当时全国税粮总数的 9.5%,这个数字高到哪怕单算一个行省,也是排进前五的存在。

朱元璋对苏州高额税粮徵收,一方面是因为苏州地区经济发达、土地肥沃;另一方面也有朱元璋因当地曾支持张士诚而进行政治惩罚的因素。

隨著时间推移,一方面有明朝的税收政策不断调整,一方面有苏州读书人的反抗,税负终於开始下降,张居正时期实行一条鞭法,各种税收折算成粮食,大致在150万~200万两之间,不过到了天启,崇禎这10年间,辽餉,剿餉加起来,苏州一年要上250万石粮食,50万两银子上下。

南明建立之后出现短暂的混乱,苏州这两年上缴的税负减少非常多,大致只有原本税收的一半左右。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