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你不开海,有的是人开海
大同九年(公元1633年)5月7日,金陵城,文华殿。
这个大明权力的中枢依旧忙,无数的官员进进出出,输送的地方文件,传达的中枢的旨意。
文震孟刚处理完苏湖之事,便匆匆赶回朝堂,侯恂就给他带来一个好消息道:“北方又闹旱灾了,而且此次灾情极其严重,不输於崇禎三年,关中,山西,河南,北直隶皆有灾情,北方可谓是赤地千里。”
文震孟瞪大了眼睛,一脸的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如此大规模的旱灾几乎是百年一遇,而距离上一次百年一遇的旱灾才过了一年。
从崇禎称帝开始,整个大明北方就没安稳过,旱灾一波接一波,一次比一次规模更大。原本他以为今年北方应该消停点,却没想到居然爆发了比去年更加猛烈的旱灾。
侯恂將一份大同报递给文震孟,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著北方旱灾的情况。文震孟接过报纸,仔细地阅读著,徐晨再次坐镇中原,大同社的李文兵坐镇关中,郭铭坐镇山西行省。
整个大同社在长江一线的兵力不但没有增加,反而调回中原去救灾,大同社精锐的第二师,第三师都在中原,第八师去了关中,第九师去了山西省。
依靠军队賑灾,这也是大同社的特色,但同样出现军队意味著这次的灾情很大,已经没办法靠地方府衙賑济。
现在大明想要了解北方的情报,基本上都只能靠报纸,虽然锦衣卫想要在北方建立情报系统,可实在是困难重重。
大同社有极其完备的户籍制度,加上基层组织管理比大明强了几十倍,乡村当中垂直管理到村,城市当中管理到市坊,锦衣卫的那些探子很容易被百姓抓出来。
不过还有一种人流动性相对比较高,就是读书人。大同社会给他们临时的户籍,加上北方报业发达,有大量的读书人当记者到乡村市坊採风,百姓一般不会怀疑他们。
只是读书人太孤傲,就是吃不得苦,还有就是根本不懂如何打探情报做不了探子,所以大明对大同社的情报一直很薄弱。
但很快侯恂他们就发现了新的情报渠道,就是北方的各类报刊,大同社什么重要的政务,军务,財政的收入开支都会在大同社和其他报刊公开。
最开始他们以为这是用来迷惑他们的,这种军国大事怎么可能公开,这必然是假消息,想要让他们出错。
封建时代的官员是很难了解,工业时代信息公开的重要。但侯恂他们很快就发现了,大同社各类报纸上面的信息基本上没有错。
甚至连大明邸报上习惯的那种春秋笔法都没有,信息精度极高,准確性极大,比那些探子千辛万苦收集的情报都要完善。所以现在朝廷的高层都养成了收集大同社报刊,来分析大同社动向的习惯。
“这真是上苍保佑!”看完报纸上的內容,他终於確信北方这次旱灾极其严重,大同社想要救灾区的百姓,那么接下来一年时间他们將会毫无作为。
此时文震孟都不得不感嘆,冥冥之中大明国自有上苍庇佑,朝廷气运犹在,所以老天爷才不断的在北方降下旱灾,拖延大同军进攻的步伐,有这段时间,朝廷可以整顿军务財政,提升力量,不说能打到江北,最起码守住江南,希望越来越大。
就在这时,礼部尚书钱谦益走上前来道:“首辅,范文程已经多次询问结盟之事,朝廷到底应不应当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