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连忙介绍道:“这三位是明镜报的记者,来咱们村採风,得麻烦孙夫子您招待几日。”
孙夫子点了点头,看向三人说道:“学堂条件简陋,图书馆还有点空间,但只能席地而眠,还望三位不要嫌弃。”
金圣叹微笑著回应:“有片瓦遮顶即可。”
孙夫子拱了拱手:“某还有学生要教,就先告辞了。”说完,便匆匆回到教室继续授课。
金圣叹三人也连忙行礼,目送孙夫子离去。而后,他们跟著王兴来到了图书馆。
任大任感慨道:“看这孙夫子的气度教养,只怕非等閒之辈。这个村的孩童算是有福了,有如此学识渊博之人当夫子,他们成才的机率很大啊。”
江南的官宦世家为什么能延续百年的富贵,就是因为他们家族当中有精通八股之人,他们可以把写作的学问传承下去。普通的读书人只知道写八股的格律,但什么样的八股文能受考官的喜欢,这些都是他们接触不到的信息。
这些信息虽然不算保密,但各地官宦世家都有意无意的隱藏这些信息,只知道死读书,学八股文的那些人,能成为秀才已经是极限,能考上举人者凤毛麟角。
金圣叹道:“旧时王谢庭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孙夫子还能留在中原,可见他的家风已经算是好的,要不然他应该去哈密,大漠,辽东这些地方。
不过也多亏了大同社普及义务教育,要不然的话只怕孙夫子他们的下场会更悲惨。”
大同社普及义务教育的力度简直骇人听闻,光去年在这上面的银子就超过了1300万两,这是大明朝財政收入的一大半,据说光招募的夫子数量就超过了10万人,这也是大同社一直吸纳人才的原因,哪怕就这10万人,依旧不能满足北方全面推广教育。
大同社如此力度的推广教育,金圣叹是极其佩服的,大同社占据北方之后,仍就一步一个脚印,践行他们心中的大同之治。
均田,让中原几千年来第一次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普及义务教育实现了幼有所学的目標,现在大同社还在大范围的推动厚生金,向著老有所养的目標推进。
还有他们在推广赤脚医生的制度,光医学院建了4家,每年能培养几千大夫,並且把大夫推广到乡村,用低价和几乎免费的药物来为农户提供最基础的医疗。
这就是金圣叹有很多地方不满大同社,依旧建言建策的原因,因为大同社真是在一步一步向著大同之治的目標前进。
其实这些制度並不是大同社首创,在大明也有,官方有养济院,还是洪武元年设立,由政府出资,收养鰥寡孤独、残疾人等人提供衣食住所。
有漏泽园,负责收葬无人认领的尸体和贫困无葬者,解决了部分丧葬难题。
有惠民药局,为贫苦民眾免费提供医药服务,配备医官,製备药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百姓看病难问题。
甚至民间还有同善会,由士绅发起,以劝善为宗旨,对贫困且有德行的人进行救济,如发放米粮、铜钱等。
还有义仓和社仓。这些由富户捐粮设立,社仓靠民眾捐纳。在灾荒时开仓放粮,賑济灾民。
但这些即便是最开始的建立之初,规模也极其小,只不过是皇家彰显自己对百姓仁慈的牌坊,规模比不上大同社的百分之一。
而这些机构早就变色,不是成为了残民害民之地,就是变成了当地士绅搜刮钱財之地。
任大任內心还真有点复杂,即便是在灾区,北方比他想像的都要好,就是这种变化付出的代价,让他有点胆寒,即便他在江南听说过大同社在毫不留情的清洗地主士绅,却没想到清洗的如此彻底,在政治经济上的全面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