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似曾相识的场景与不同的道路
大同九年(公元1633年)十一月三日。元首府
朔风凛冽,元首府內却气氛热烈。屋內炭火熊熊,將眾人的脸庞映得通红。
徐晨高坐主位轻轻咳嗽一声,目光扫过下方的刘永、李文兵、胡益堂、蒋乡泉、常五等执政,开口道:“诸位,如今我大同社的版图已非昔日可比,我们统治的不再仅是关中一地,而是整个北方6个行省,这带来了新的难题。”
眾人皆正襟危坐,凝神细听。徐晨继续说道:“以前那种直接命令的治理模式,在如今这般庞大的地域下,已难以为继。下面的巡抚们各有想法,行事也多有分歧。
大同社下属的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增多,有我们直接建立的,也有地方府衙自行兴办的。这些作坊数量庞大,资產厚重,若再放任自流,局面必將混乱不堪。我打算成立少府监,专门管理我大同社的各个官营作坊,归总理大臣府管辖。”
“少府监?”眾人闻言,皆露出思索之色。李文兵率先开口,他微微皱眉,回忆著说道:“这是宋朝时期的机构,掌管百工技巧之政,负责製造宫廷和官府所需的各类器物,从皇室的华服美饰、金银玉器到祭祀用品,无所不包。”
徐晨道:“宋朝的少府监主要是为皇室服务。但我设想的这个少府监,更似秦汉时期的少府机构,权限有所扩张,为天下百姓服务。”
李文兵眼睛一亮点头道:“这倒不错,统一归总理大臣府管辖,下面的人也就不用再爭来爭去了。”
刘永却苦笑著摇头,他双手摊开,一脸无奈地说:“哪有这么简单,这些作坊遍布北方各地,数量眾多。即便有了少府监这个衙门,当地官员只怕还是更听当地巡抚的命令。朝廷若让他们交出作坊,他们肯定会跑到元首您这儿来诉苦。”
徐晨沉思片刻,目光坚定地说:“处理政务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即便我们再增加一倍的人手,也难以面面俱到。这样吧,作坊资產超过10万两的归少府监管理,低於这个数字的以及地方府衙自行建设的作坊,由他们自己管理,少府监只起到监督作用。”
刘永点头赞同,接著问道:“如此一来,下面的抵抗情绪会少一些。元首,您认为谁適合坐镇少府监呢?”
徐晨托著下巴,思索片刻后说道:“就让傅山来做。这一年来,他修水利、抗旱灾,功绩卓著。尤其是建成了密云水库,解决了当地十几万农户的灌溉问题;又在永定河上游建水库,解决了京城百姓的饮水难题,足见他组织能力之强,適合管理这些作坊。”
京城自元朝起作为首都,已有近400年。这400多年间,近百万人口在此生活,地下水早已被污染,盐硷化严重,很多井水又咸又苦,只有少量甜水井。
所以京城有卖水的行业,拥有一口甜水井,就能过上比几百亩土地的地主还舒坦的日子。普通百姓没能力去打污染重的河水,只能忍受用水之苦。
傅山担任顺天府尹后,知道百姓用水困难,又赶上北直隶要修水利设施,他便在永定河上游修水坝,修建主水渠和多条辅助水渠,將水引入京城各个市坊,解决了百姓的水源问题。
顺天府尹好就好在在京城,做出了什么功绩都能被眾人看到,所以刘永等人对傅山的能力表示认可。
但说起京城用水问题,李文兵也没好气道:“建水库、引水入京,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可有些人就是不识大体。他们跑到我们都察院状告傅山,说他借修水库之名贪污受贿。
这完全是胡说八道!告状的都是那些有甜水井的居民,傅山引水入城影响了他们的生意,他们就顛倒黑白,乱告状,甚至还有人想破坏水渠,真是让人气愤!”
徐晨神色平静,安慰道:“处理政务就是这样,有利就有弊,不可能十全十美。只要利大於弊,这事就值得去做。难道因为几只知了叫,我们就不做事了,那些敢破坏设施的人,依法严惩便是,不必理会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