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用价值观代体系代替宗藩体系
大同十年(公元1634年)七月十二日,中原大地,黄河工地。
天空宛如被一块巨大的蓝色绸缎严丝合缝地覆盖著,没有一丝云彩的点缀,唯有那轮炽热的太阳,像一个熊熊燃烧的大火球,高高地悬掛在苍穹之上。
它毫不留情地释放著无尽的热量,如同一头凶猛的野兽,疯狂地炙烤著大地。大地被烤得滚烫,仿佛一块即將被烧红的铁板,水汽从地面蒸腾而起,使得空气都扭曲变形,如同梦幻般的海市蜃楼。
站在高处俯瞰,视线下方是一幅壮观而又忙碌的景象。上百万的民夫如同蚂蚁搬家一般,在工地上辛勤劳作。
他们来自中原各地的村庄,被召集到这里参与这项浩大的工程。这些民夫们衣衫襤褸,汗水湿透了他们的后背,黝黑的皮肤上闪烁著汗珠的光芒。他们手中握著铁锹、镐头等工具,奋力地挖掘著泥土,每一次挥动都带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
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一条宽阔而漫长的河道已经初具雏形。这条河道宽达几里,长几百公里,如同一条蜿蜒的巨龙,静静地臥在中原大地之上。
经过三年的不断挖掘和延伸,这条古黄河河道已经快要延伸到山东境內的济水河上游,只剩下几十里的路程就可以彻底打通。一旦这条河道打通,黄河將改道向北,淮水再也不会被泥沙淤积,北方也將多了黄河这条宝贵的水源。
黄河两岸的农户们对这项工程充满了期待,在大同社的宣传下,他们知这项工程的意义,只要黄河改道向北,他们的家乡就可以多一条黄河水源,面对旱灾的时候,就能保住更多的粮食。
粮食,对於农户们来说,是心中的头等大事,是他们生存的根本。因此,在这项工程越接近完工的时候,民夫们的干劲就越足。甚至主动延长了在工地上工作的时间,每天天不亮就来到工地,直到夜幕降临才拖著疲惫的身体回休息的帐篷。
“滴滴滴!”突然,一阵清脆的哨声打破了工地的喧囂。
“休息一刻钟,所有人放好工具,队长清点好工具。”管事的声音洪亮,传播的极其遥远。
听到这哨声,工地上的农户们立刻按照命令,把自己手中的铁锹、镐头等工具整齐地放在一旁。然后,他们纷纷走向工地上的凉棚,三三两两地坐在地上。
他们迫不及待地把自己身上的短衫脱下来,用毛巾擦去脸上和身上的汗水。接著,他们打开自己的水壶,美美的灌上一口水,滋润著乾涸的喉咙。
在这些凉棚周围,时不时飞起一些蝗虫。这些蝗虫虽然没有去年那么多,但比平常还是多了好几倍。
有的蝗虫甚至直接撞在农户的身上,石头愤怒地抓起一只撞在自己身上的蝗虫。狠狠地丟在地上,用脚用力地踩死。“这该死的祸害!”
一旁闭目养神的老刀叔缓缓睁开眼睛,嘆了口气说道:“没用的,你踩死一只地下就会爬出上百只。”
老刀叔的话让石头有些无奈,但他还是不甘心地说道:“能少一只是一只。”
101看书????????????.??????全手打无错站
就在这时,一群半大的鸡仔从凉棚的角落里跑了出来。这些鸡仔如同一个个小精灵,在工地上欢快地穿梭著。它们对著那些蝗虫一抓一个准,一口就吞一只,马上又飞扑向下一个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