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汉中方向…”他略一停顿,“去年八月暴雨洪灾,原储备粮多用于赈济。但属下已紧急协调关中加大调拨,并征购蜀道沿线存粮,确保战役发起前,汉中方向亦能备足五百万石,支撑入川作战!”
徐晨叮嘱道:“汉中乃入川门户,山高路险,粮运维艰。宁可多备,不可短缺。务必盯紧,有备无患。”
“遵命!”李自成肃然应诺。
总参谋长王二随即汇报军情:“元首,湖广方面传来捷报!左良玉联合四川侯国柱,纠集五万兵马,意图围歼我大巴山独立师。李国栋师长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先以地方民兵顽强阻击、迟滞侯国柱白杆兵及金声恒部;再集中主力,以雷霆之势击溃东南方向两万乌合乡勇于金厢坪,歼敌三千余,缴获无算;旋即挥师南下,于方家堰设伏,全歼悍将金声恒所部五千精锐,阵斩金声恒!
左良玉另一路马进忠部闻风丧胆,不战而逃回襄阳,侯国柱亦仓皇退入四川。此战,我军毙俘敌逾万,独立师趁势扩大根据地五县,兵锋直抵襄阳城下!”
厅内众将精神一振。徐晨面露赞许:“好!李国栋打得好!此乃南征之吉兆!以弱胜强,扬我军威。”
王二接着道:“南阳都督高大壮,请示可否提前南下,趁势夺取襄阳?”
徐晨闻言,却微微摇头道:“时机未至。我军整体部署,粮秣转运,新兵整训,重型火器调配,皆以秋收为节点。
仓促南下,准备不足,易生变数。且农时为重,不可因战事过度耽误秋收,动摇后方根本。传令高大壮,暂取守势,严密监视襄阳动向,按原定计划,秋收后发动总攻!”
军户制度的缺陷就是要跟着农时来调节进攻的时间,一场大战打个两三年,错过了家里的春耕秋收,军户就很容易破产。
尤其是这些年,整个北方旱灾连连,家家户户都没有什么存粮,甚至大同社本身的存粮也不多。
即便现在大同社已经有了不少蒸汽机,这些年徐晨更是通过大兴基建的方式给农户家中发放耕牛,镰刀,犁等铁质农具。
但北方的工业化尚未完成,本质上还是一个还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化社会,农业生产当中,体力劳动占据了绝大多数。
现在就发动大战,要征召十几万大军,以及后方数以百万计的民夫,整个中原缺少百万青壮劳动力,必然会影响北方的夏收跟秋收。
反正现在已经等了5年了,徐晨也不在意,多等这几个月,反倒是影响了夏收跟秋收,粮食可能减少几百上千万石,这代价太沉重了,是现在的大同社难以承受的。
洪承畴此时出列,提出另一思路:“元首明鉴。左良玉经此大败,内外交困,已成惊弓之鸟。此人素无气节,见风使舵。若元首能示以宽宥,或可招降之。若能兵不血刃取得襄阳。
襄阳城是长江中游锁钥、南征咽喉要地,夺下襄阳城则江南门户洞开,可省却多少将士血战之功。”
军法总监贺六立刻激烈反对:“不可!左良玉此人,屠戮百姓,杀良冒功,恶贯满盈!若允其投降,不加严惩,我大同军何以告慰中原枉死之冤魂?何以昭彰‘为民伐罪’之大义?!”
洪承畴据理力争:“贺将军,下官知左良玉罪恶。然战争残酷,襄阳城坚兵众,左良玉手中有10万大军。
强攻之下,我大同健儿伤亡必重!招抚若能成功,保全的是活生生的将士性命,是无数可能毁于战火的襄阳百姓!给活人一个交代,有时比执着于死者的公道更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