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李岩:要遵纪守法
大同十二年(1636年)八月二十八日,镇江。
江南暑热未消,空气中却已掺入一丝肃杀的秋意。镇江码头上,伤痕累累的战舰正在进行紧急修补,一队队身着灰色军服、纪律严明的大同军士兵正有序登岸,或协助民夫搬运物资,或换下前线同袍的岗哨。
经过两日休整,大军洗去了连续征战的风尘,也妥善安置了伤员与俘虏。
阵亡将士的骨灰被郑重收敛,即将踏上归乡之路,受伤的士兵得到了军中医官最好的照料,至于俘虏,则按照大同军的政策,经过甄别和教育后,愿留者编入辅兵,愿去者发放路费。
这一日,天光微亮,军号嘹亮。徐晨跨上战马,腰佩长剑,目光沉静而锐利。他身后第一师和第四师的精锐排成整齐的队列,旌旗招展,枪刺如林,沉默地向西开进。沉重的脚步声敲击着大地,也敲击着沿途所有观望者的心。百姓们躲在门窗后,既恐惧又好奇地打量着这支传说中的军队,他们军容鼎盛,却不扰民,与以往任何一支军队都截然不同。
八月二十九日,大军来到金陵城下。以李岩为首的一众南京大同社成员,早已翘首以盼的看着远方即将到来的大同军。
在他们身旁,是钱谦益、张溥、张采、瞿式耜等一批在江南士林中声誉尚可,且未与南明顽固派深度捆绑的官员与大儒。他们的神情则复杂得多,有劫后余生的庆幸,有江山易主的彷徨,也有对未来的审慎观望。
张溥望着军阵前方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不禁低声对身旁的张采叹息道:“受先,你看那马上的徐元首……当年在工地上,他与民夫同吃同住,汗流浃背,形同老农。谁曾想,披坚执锐,驰骋疆场之时,竟是这般睥睨天下的雄主风采。恍如隔世啊!”
张采嘴角泛起一丝苦涩,摇了摇头:“我等数年奔波,结社议政,欲以文章气节重振朝纲,匡扶天下……到头来,终究是镜水月,徒劳无功罢了。”
张溥却压下喉间的痒意,眼中闪过一丝近乎病态的、看透世情的锐光道:“未必全是徒劳。至少,我等以身验证了徐社长当年那句惊世骇俗之言,士绅应该被扫下历史的舞台。我等失败了,不正说明他对了么?
我如今倒真想多活两年,冷眼瞧瞧,那些昔日高高在上、一毛不拔的士绅,在这新朝之下,会是何等下场!”
他说得激动,忍不住又剧烈地咳嗽起来,苍白的脸上泛起一阵潮红。自清田之议被南明朝廷断然拒绝、反遭打压后,他的身体便每况愈下。前些时日,听闻恩师文震孟,在府中自缢殉节,张溥更是急怒攻心,当场呕血。
张采连忙替他抚背,低声劝慰:“天如,事已至此,放平常心吧。保重身体要紧。”
张溥喘匀了气,用袖口擦了擦嘴角,倔强地笑道:“放心,死不了。我定要撑着这残躯,看看这新时代的开幕,看看他们的终局!”
而此时,全场目光的焦点,无疑是站在最前方的周太后和她牵着的三个孩子——年仅八岁的弘光帝朱慈烺以及他的两个幼弟,这个年纪虽然不懂事,但对外界发生的事情他已经明白了
曾经的皇太后凤冠霞帔不再,只着一身素净宫装,脸上虽然平静内心还是惊惧与无助。小皇帝紧紧抓着母亲的衣角。
前户部尚书郑三俊,神情悲戚,双手高高托举着一个沉重的紫檀木盘,上面覆盖着明黄锦缎,赫然陈列着象征大明皇权正统的二十四方玉玺,在太阳的照射下流转着温润却又冰冷的光泽。
徐晨策马至阵前,利落地翻身下马,他缓步走到周太后和三个孩子面前,高大的身影带来无形的压力。周太后不由自主地后退半步,将孩子们护得更紧。
徐晨的目光在三个孩子身上扫过,尤其在弘光帝脸上停顿片刻道:“不必害怕,我还不至于为难几个小孩。”
他来到朱慈烺身边道:“我以大同民朝元首的身份宣布,自即日起,废除朱明皇室一切尊号特权。你们从此便是我大同社治下的普通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