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带动了一股潮流,现在燕京的百姓都以拥有一辆马车为荣。马车、座钟、羊绒元首服是这个时代燕京百姓富裕的象征。
现在说燕京是马车上的城市也不为过,当然,唯一的烦恼就是马车多了会堵车,于是就出现了专门用来指挥交通的巡检。
朱由检驾着马车,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崇文小学门口。这里早已停了大量的马车,一辆接着一辆,像是一条长长的巨龙。一个个小孩从马车上下来,他们穿着整齐的校服,相互之间打个招呼,蹦蹦跳跳地进入学校。
朱由检看着孩子们欢快地走进校园,心中满是欣慰。等孩子们都进了学校之后,他才驾着马车去了民生报。
而在另一边,徐晨家中,他正热情地招待着陈子昂、土根、高俊三人。
主客分做之坐之后徐晨马上询问道:“今年中原的秋收如何,受旱灾影响大不大?”
今年又是大旱之年,中原,山东,直隶都遭了旱灾。徐晨现在已经对明末的气候彻底失望了,还是努力修水渠,建水坝,抗旱吧,现在只要不是遇到那种百年一遇的旱灾,他就当是好气候了。
陈子昂首先站起来喜道:“元首,今年孟津虽然遭受了旱灾,但因为全县的农户成为了农场的职工,孟津依旧实现了大丰收。小麦、高粱、大豆、土豆、玉米加起来的产能是四十五万石,亩产突破了一石半,达到了1石7斗。”
徐晨听了,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他看着三人笑道:“在这样的大旱之年,孟津还能有如此成绩,你们功劳很大。尤其是高俊你这个总场长和土根你这个县令,你们辛苦了。”
两人听到这番夸赞的话,脸上都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陈子昂趁热打铁道:“元首,从这几年的收成来看,想要抗旱就要把农户组织起来,让他们组建农场,这个模式才能充分的调动人力物力,实现增产丰收。”
而后他从怀中拿出一份文件,恭敬地递给徐晨,说道:“元首,您请看,这份文件上记录着有农场和抗旱会的村落,以及那些普通农户。从数据上可以明显看出,有农场的农户收入更高,普遍比独门独栋的农户高三成到五成之间。”
徐晨接过文件,认真地看了起来,他的表情逐渐严肃起来。看完之后,他看着陈子昂问道:“你有什么想法?”
陈子昂信心满满地笑道:“属下想要在河南以孟津为样板建设农场,能统合一个县的农户,这样既能抗旱救灾,又能增产增收。而且我们可以先在一些受灾严重的县试点,如果效果好的话,再逐步推广到整个河南。”
徐晨靠在椅背上,陷入了沉思。从孟津的成功经验来看,这确实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可以提升农户的收入。
但从他的经验来看,结果却不怎么好,但另外一个模式结果好像也不怎么好。两条路都是绝路,他都没有经验可以依靠了。
他看着陈子昂、土根和高俊,认真地说道:“这件事意义重大,我们需要谨慎对待。你们先做好详细的规划和方案,包括如何说服农户加入农场,还要有足够的农业人才,欲速则不达,先在整个洛阳府推广吧。”
三人听了,纷纷点头,表示一定会按照徐晨的要求去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