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被高俊这一趟搅和,现场高兴的气氛全无,一众高层只能面面相窥,那些跟过来的小吏内心甚至有几分窃喜,终于有人为他们出口气了。

这个钢铁厂可不只有农场付出,他们的公使钱也降到了最低,去年他们忙碌一年只有5两银子的福利,今年他们领的福利居然只有一桶油,一袋南阳稻米,这两年他们的待遇肉眼可见的下降。只是他们没有高俊那样的后台赶路不敢言呐。

陈子昂内心也很无奈,为了建设这个钢铁厂,河南巡抚衙门投入了太多的资源了,下面已经开始不满了。

大同历二十年(公元1643年)9月1日,京城,元首府。

民朝几十位封疆大吏汇聚,他们各自以亲疏远近,聚在一起。

张献忠询问道:“老王,元首他老人家真要退下来。”

王二点头道:“元首说了我大同社是公天下,要有正常的轮换,后年就退下来了,就是不知道总理大臣和督察御史,谁接任元首?”

张献忠不可思议道:“元首比俺老张都年轻,这就退了。俺老张这是不是也要退?”

贺六笑道:“你想退,自然就可以退。”

张献忠尴尬笑了笑不说话,他好不容易走到了朝鲜大将军的位置,自然不会退下来。

而是转移话题道:“最近各省什么情况,粮食的产能越长越高,但我朝鲜的粮食依旧能卖到天津卫,俺老张看报纸都感觉一头雾水。”

王二摇头道:“还不是元首这事闹,他老人家退下了。有一批人得下来,有一批人得换,大家在巡抚的位置上待了10年了,谁不想更进一步?下面的知府县令想不想进,要进步就要有政绩。”

张献忠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

傅山、李岩,王如金、薛宗周四人相聚在一起。

薛宗周羡慕道:“听说今年你们丰收了,这场灾害总算过去了,不像我,在云南移民,种橡胶,种甘蔗,种烟草,修桥梁,修索桥,修道路,关键是橡胶还要长好几年,当地的百姓穷的连衣服都穿不起几件。”

王金如道:“我们贵州更惨,很多地区根本不适合生活,这些年移民30万人去南洋,好歹有口饭吃,人均的田地也多了一些,但在那种地方修道路,除非元首亲自作坐镇,否则想修建一些基础设施根本不可能。贵州百姓能吃个饱饭,我就觉得天下太平了。”

李岩想了想道:“要不我们结个互助组,我安排人到你们那边去建个罐头厂,正好可以利用你贵州的各种水果。”

王金如喜道:“感谢!”

傅山却苦笑道:“什么所谓的丰收都是下面的人乱,元首已经生气了。”

李岩道:“最近不知道为什么,很多的官员都变得浮夸起来,我下面的县里有好几个说他们弄出的十石水稻。我斥责他们一顿,让他们不要胡说八道。”

而在另一边,陈子昂对黄松年道:“我说粮食三石,你就弄一个四石,你就不怕牛皮吹破天了?”

黄松年淡然道:“我关中一直是大同社的粮仓,你都可以三石我为什么不能四石。”

而后他反问道:“你们中原一向是买我们关中的钢铁,又何必建一个所谓的天下第一钢铁厂,上千万两银子,足够修2000多里铁路,把你中原所有县城连接起来,这笔钱的冤枉。”

陈子昂淡然道:“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有了钢铁厂还怕修不了几千里的铁路吗?”

这10多年的发展,关中和中原因为远离海岸,大航海的红利基本上没吃到。双方都在发展钢铁行业,机械行业,倒有几分同行是冤家的势头了,当然比工业现在还是中原差一些,但中原有地理位置的优势,铁路修的四通八达,能勾连四方富裕地区,这是它的优势。

而就在此时,高磊过来道:“元首让我请各位巡抚去京城第一农场。”

众人感觉一阵莫名其妙,议事不在元首府,跑到农场去做什么?

但大家还是跟着高磊走,大院里停了几辆公共马车,大同社的一众巡抚和将军登上了马车,很快就来到了第一农场。

当他们下了马车,就看到了戴着草帽,肩背一条黑毛巾,手里拿着一把镰刀徐晨。

徐晨看着众人笑道:“我大同社以抗旱救灾起家,大家十几年前都是拿着铁锹,镰刀挖水渠,收割粮食,但想来大家已经很久没有收割过粮食了。今天大伙在重新体验一番如何,就当是回忆我们走过来的路。”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