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外的考生就超过了3000多人,再加上跟过来的仆人和家长,这段时间伦敦涌进来了上万人,而且都是那种家世比较富裕的中产,这些人的消费水平可不低。
杰拉德苦笑道:“我也不知道会来这么多人。”
他本想着就是伦敦附近几百青年,再考出最聪明的20个青年,结果现在来了10倍的数量,4000多人选出20人,他都能想象这其中的竞争压力。
克伦威尔感叹道:“在英格兰能改变家族命运的机会并不多,现在你给了他们这个机会。”
杰拉德想到以前他在伦敦做小商人遇到的阻碍叹息道:“是啊,想要在英格兰出头太难了,但事情本不该是这样。
在东方的赛里斯,他们的元首是吟游诗人,大臣当中有乡绅的儿子,自耕农的儿子,有农户出身的将军,还有大量都是流浪汉出身的将军,李定国将军的父亲就是流浪汉,但他现在已经成为管理几十万人口大县的县令。”
克伦威尔道:“那是因为东方的赛里斯经历了一场改朝换代。”
杰拉德激动道:“现在赛里斯总没有改朝换代,但他们却每年进行科举考试,考出赛里斯最优秀,最聪明的青年,给他们最好的教育成才。
赛里斯从农夫,工匠群体选拔出最优秀的农夫和工匠。让他们成为官员,治理国家。”
“而我们英格兰,哪怕赶走了一个国王,但即便是现在,大臣的儿子依旧会成为大臣,将军的儿子依旧会成为将军,市长的儿子依旧会成为市长,世界本不该这样,治理一个国家本应该看才能,而不是家世。”
克伦威尔一时间却不知道该如何反驳,只能拍拍杰拉德的肩膀指着这条长龙道:“我们这不是在逐步学习赛里斯人,英格兰已经在变好了。”
这场前所未有的科举考试经历了两天,整个伦敦的学者都过来帮助杰拉德他们,虽然只是进行了第一次科举,但他们却敏锐的察觉到,英格兰都推广科举考试,对他们学者来说将极其有利。
所以整个英格兰的学者都在帮杰拉德,并且呼吁议会学习塞里斯人的科举制度,用考试选拔官员,而不是现在这样任人唯亲。
八月二十五,经过了3日沉重批改试卷,4000多考生的成绩都批改出来了。
杰拉德根据分数的高低,粘贴在人才市场的外墙上,无数金发碧眼的英格兰人,或是哭泣,或是颓废。
那些考上的人,就陷入了范进中举一般的狂喜,科举那一幕幕熟悉的场景开始在这片大地上出现。
杰拉德看到这些或悲或喜的人群道:“或许我们应该更努力一些,让更多的人改变命运。”
克伦威尔道:“量力而为,国家没有太多的钱,你的大同正义会也需要发展。”
大同正义会考出了20名分数最高的学生,他们和英格兰的公立留学生一样,先经历了一个月的汉语汉字学习。
10月3日,从伦敦码头踏上了前往赛里斯留学的船只。
大同历二十五年(公元1647年)1月20日,京城。
元宵刚过,整个京师还有一阵节日的余味,朱由检行走在京城的街道上。
此时京城的街道比起去年略显萧条,甚至连马车都少了很多,即便是过了新年,战后的萧条依旧在。
这个词还是他从大同社报纸上学来的,前年大同社战胜了西班牙人,夺取了西班牙人在殷洲的殖民地。
整个民朝都欢声雀跃,一方面民朝百姓自豪国家战胜了一个强大的敌人,得到了一块比前明还要大的领地。
另外一方面,大家也知道这块领地有大量的银矿,这些矿石能让国家富裕,虽然不能直接分银矿,但朝廷有钱了,大伙的日子也能更好。无数想发财的人,借助战时的运力前往了新大陆。
结果谁都没想到,打仗的时候,大家感觉日子越来越红,新大陆需要粮食,军事物资,还有各种货物,这些都只能由民朝来提供,朝廷海量的订单撒向了民间的各大作作坊。
造船厂,纺织厂,钢铁厂,器械厂,兵工厂,面粉厂,罐头厂总之一切和战争搭得上关系的作坊,都能得到订单,元首府几乎每个月下300多万元个订单,一年下来就是4000万元。
这笔订单直接造成了一波强烈的战争景气,到处都是招工的作坊,工钱也在不断的攀升,那段时间没有5两银子的工钱,根本就招不到一个工匠,造船厂的工匠,更是成为了各大造船厂疯抢的人才,哪怕是初级工匠工钱每个月都高达20两,成为了大同社第一批金领。
但随着去年战争结束,战争景气就消失了,纺织厂,钢铁厂,器械厂,兵工厂所有的订单纷纷取消。
更关键的是这场战争虽然得到了西班牙人的殖民地,但因为殷洲人,大量的屠杀西班牙人,还把金银矿给炸了,这短时间内让民朝损失了最大的收入来源不说,还直接消灭了一个几千万两的富裕市场,土著穷的只剩下石矛,他们是根本没有消费力的。
作坊为了生存,刚招的工匠又只能裁掉,好不容易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工匠,又得回农村去种地,农户的消费力和工匠完全是两回事,再加上那些作坊主,把先期赚到钱全部投入到扩建工厂当中,产能上来了,市场反而减少,结果这些设备全成了废铜烂铁,于是整个民朝陷入了萧条当中。
为此著名主编搬运工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解释战后萧条形成的原因,并宽慰大家,随着新大陆重新被开发,战后萧条会快速消失,大家不用丧失信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