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也行。”

刘建军站起身,走到房门口,将脑袋探出去看了看,确定四下无人,这才折返回来。

“你说。”

李贤沉吟片刻,道:“那……就从长兄的名字开始说吧,长兄虽然是母后所诞中最大的一个,但却并非父皇长子,再加上彼时的母皇还不是皇后,所以他也不是嫡子。

“但父皇给长兄起名‘李弘’,却不同寻常。

“李弘是道教的一个谶语,说太上老君只要一降临凡世,天下太平的景象就能出现,而老君的化身,就叫作李弘。”

刘建军若有所思的插嘴:“所以,你父皇也对你长兄很好?”

“极尽其好。”李贤肯定,“实际上不止父皇,连母后也待他极好,李弘这个名字,其实就是她的主意,这个名字包含着她对长兄的无限期望,她希望长兄将来可以当上皇帝。”

刘建军感慨道:“所以,你母后这人的性子还真就是没变过啊!”

李贤不解。

刘建军道:“你说她当时还不是皇后,对吧,不是皇后,却盼望着自己的儿子当皇帝,这不是司马昭之心么?”

李贤哑然。

刘建军说的还真是那么回事儿,当时的所有人都只当这是一个母亲对自己孩子最殷切的期盼,但现在事后回想,原来母皇对权力的欲望,早就已经显出端倪。

刘建军又说:“你接着说。”

李贤点头,道:“当时的王皇后和萧淑妃斗得正激烈,长兄的诞生,让母皇得以在两人之间周旋,算是喘了一口气。

“后来的事儿我也跟你说过,因为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这两位父皇的顾命大臣的原因,让母皇和父皇统一了战线,最后斗倒了王皇后,母皇登基,长兄也正式成为太子。”

说到这儿,李贤整个人也陷入了回忆之中。

长兄李弘待他极好,有李弘顶着压力,当时的他就跟后来的李显一样,终日只要斗鸡赛马就行,是个十足的纨绔子弟。

那时候,也是他最轻松、最无忧无虑的时间。

“长兄相当早慧,刚刚十岁的时候,就命令自己太子府的下属许敬宗、上官仪等文人博采古今文集,编成了一本五百卷的大部头文集,起名叫《瑶山玉彩》,献给了父皇。

“父皇见到他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志向和才能,极其高兴,许敬宗、上官仪等人也跟着逐渐得到父皇器重。”

刘建军则是插嘴道:“上官婉儿他祖父。”

李贤点头,接着说道:“长兄聪明能干,父皇和母皇就一直对他寄予厚望,特别是从显庆五年,父皇患病之后,长兄就已经开始频繁监国了。”

说到这儿,李贤有些感慨:“长兄虽然早夭,但却有七次监国的经历。

“但……长兄的身体一直不算太好。

“他心思重,事必躬亲,常常熬到深夜处理政务。显庆年间,父皇风疾加重,母后开始更多地参与朝政,长兄与母后……在一些政见上,渐渐有了分歧。”

刘建军眼神一凝:“哦?具体是什么分歧?”

李贤回忆道:“我记得有几件事。一是关于征伐高句丽的劳役和赋税,长兄认为连年征战,百姓疲敝,应当暂缓兵戈,与民休息,但母后和父皇认为应当一鼓作气,彻底平定边患。

“还有……关于对待萧淑妃所生义阳、宣城两位公主的事,长兄怜悯她们被长期幽禁,年近不婚,曾上书请求父皇母后为她们择婿,让她们得以出嫁。”

刘建军敏锐地抓住了重点:“这件事,触怒你母后了吧?”

李贤叹了口气:“是,当时母后的脸色很不好看,她认为长兄这是在指责她苛待先帝嫔妃和公主,是不孝,更是挑战她的权威,虽然最后两位公主还是被许配给了普通侍卫,但母后与长兄之间的裂痕,似乎从那时起就越来越深了。”

“后来呢?”刘建军追问。

“后来……就是咸亨二年,长兄随父皇母后巡幸东都洛阳时,在合璧宫绮云殿猝然薨逝。”

李贤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当时对外宣称是旧疾复发,薨逝时年仅二十三岁。”

书房内陷入短暂的沉默。

许久,李贤才开口,说:“如今看来,或许长兄……”

但刘建军却忽然说道:“不,你长兄应该不是你母后害死的。”

……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