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奏疏并非仅来自京畿一地,而是厚厚的一迭,分别由他早已密令派驻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北方各省的密探、皇庄管事、以及刚刚并入新成立的“农学院”体系的地方官吏联合呈上。

这些,都是他一年多前便已开始着手布下的暗棋。

如今,在徐光启这位宗师的统合之下,这些零散隐秘的试点终于汇成了一张覆盖整个北方的农业实验网络,并呈上了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答卷。

通篇皆是翔实的数据与严谨的实录,字里行间满溢着一位严谨学者在看到自己毕生的理想被以如此宏大的手笔付诸实践后,那种难以抑制的激动,以及对这惊人成果的审慎。

奏疏的核心内容呈现眼前——数月来的一个关键性成果。

其一,为“北方诸省,新作物试种皆获大成”。

“臣等遵陛下圣谕,整合陛下早先于北方五省所设之秘密农庄,以新立之‘农学院’名义,统一调度,旨在探明已在闽粤流传之‘土豆’与‘番薯’二物,于不同水土、不同旱情下的生长极限,以为国策之凭据。”

朱由检翻开了最上面那份由徐光启亲自执笔的总结性奏报。

“初,此二物之试种于各省推行,皆遇阻力。所募农人见此南来之物,或言其喜湿喜暖,难耐北地风霜;或言其形貌怪异,恐败坏地力。

然各处试种官吏、弟子,皆严循陛下数年前便已密授之‘深耕、垄作、重施基肥’六字口诀,分地块精细调控水肥,日夜记录,不敢有丝毫懈怠。”

“至六月下旬,各省捷报纷至沓来!其藤蔓于旱风烈日下依旧疯长,掘土之时,所在官民无不为之震动!其景象……令臣虽身在京师,亦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份骇然动容,继而狂喜!”

朱由检的呼吸微微一滞,目光被那串汇总后用朱笔圈出的数据牢牢抓住。

“禀陛下!据各省实地丈量、称重,综合上报:山东近海湿润之地,土豆亩产最高者达二十六石!即便是今年已现大旱之兆的陕西,其贫瘠沙地之上,土豆亩产亦稳在七石以上!番薯长势更盛,其根深扎,于龟裂之地掘出,依旧累累如卵。河南农庄报,其极限亩产,竟达二十八石之巨!”

二十八石!

朱由检的手指在御案上因极度的振奋而微微蜷曲,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此时的大明北方,小麦亦或者是水稻,一亩两石已算丰年,寻常旱地不过两石上下!

徐光启在奏疏的最后,用几乎颤抖的笔触写道:

“陛下!此二物之功,不在于与五谷争夺良田,而在于其能变天下瘠地为粮川!山陵、沙地,乃至贫瘠之坡地皆可存活!尤为可贵者,其根系深扎,极耐干旱,纵遇狂风冰雹亦不至绝收。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