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刘备举袁谭为茂才,袁绍还十分感激刘备。
还称赞其,“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等于是默许刘备接领徐州。
袁绍此举,就是为了让刘备限制西边曹操的发展,毕竟这个小弟近几年不太安分。
何况兖、徐二州毗邻,难免边境摩擦,兼之两州人民又有旧怨。
所以曹、刘家爆发矛盾,甚至战争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才对。
只要两家内斗,河南就没办法统一。
袁绍就能够腾出手来,安心治理河北。
等河北事务完成之后,再南下,拉拢曹刘当中更加弱势的一方,来对付另一方。
这么伟大的战略构想,居然失败了。
这令袁绍百思不得其解。
因为历史上的袁绍就是这样操作的,最后也确实成功了。
曹操攻打刘备,刘备投靠袁绍,帮袁绍牵制曹操东边部曲。
而这一次,袁绍却失败了。
曹刘之间不仅没有爆发战争,反而联合起来,化干戈为玉帛,开展了多项合作。
中间,袁绍还试图离间二人,引诱两家相斗。
结果却以失败告终。
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
“河南有高士啊……”
袁绍抚掌一叹,暗想究竟是谁促成了曹刘同盟,打破了他苦心孤诣营造的局面。
郭图进言道:
“此必是李子玉之谋。”
他之前在青州辅佐袁谭,可是亲眼见识过李翊的谋略。
或许也只有他,才能让曹操、刘备放下此前恩怨,联手对抗河北。
“李子玉么?”
袁绍眉头微蹙,看向人群中的许攸,问道:
“此前子远出使徐州时,应当见过李翊。”
“你观此人如何?”
许攸被突然点名,问及对李翊的看法。
暗想自己可千万不能说漏了嘴,自己受过李翊的好处。
于是整了整心神,眨巴眼睛说道:
“禀大将军,李子玉此人确实青云高士。”
“若论天下智计,当并归李氏也。”
听完许攸对李翊的评价,袁绍抚须沉吟。
他联想起近几年自己听到的关于李翊的一些评价,对其的才能当下也不疑。
遂又转而问许攸道:
“以我袁氏四世三公的名头,许之以高官厚禄,可命李翊来邺仕官否?”
许攸摇了摇头,叹气道:
“李子玉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
微微一顿,忽又联想到什么,忙补充说道:
“可大将军名声在外,门生故吏遍天下。”
“若当真送些钱财过去交好,也未尝不可一试。”
袁绍暗想,李翊乃河南肱股之臣。
无论如何,都应该尝试拉拢一下。
最后不管他来不来,先许以其恩惠总是好的。
“……善,可命人备下金银千斤,锦缎百匹,明珠十颗。”
“至于……”
至于出使的人选,袁绍目光扫一眼,最终还是落在许攸身上。
“子远既然与李子玉有旧,不妨仍由你出使徐州,暗访李翊。”
“将我之心意传达过去。”
许攸闻言大喜,连连拱手说道:
“请大将军放心,攸一定不辱使命。”
“待见到李翊后,定会将大将军的美意尽数传达。”
嗯……
袁绍一颔首,扶着美髯,又补充说道:
“汝此次暗访李翊,务必使他收下这些礼品。”
“告诉他,不必非要来邺城为官,叫他为难。”
“绍只是爱慕其才,想与之交好,仅此而已。”
许攸当即颔首,喏喏退下。
“……那么,诸位若是无有他事,战事便这么定了。”
“各部将校,各回各营,点齐人马,好生操练。”
“待明年开春之时,即发兵北上,征讨公孙瓒!”
袁绍拍案定下战略。
辛毗却连忙说道:
“大将军且慢!”
袁绍一凝,又问,“辛功曹还有何事?”
辛毗笑道:
“禀大将军,既然曹操、刘备可以联盟,我们同样可以拉拢到盟友。”
“若使远交近攻,以威胁河南后翼,未尝不失为一良策。”
袁绍一挑眉,“辛功曹的意思是?”
辛毗弯唇道:
“近闻刘景升纳张绣,屯兵于南阳。”
“其人以骁武起凉州,能征惯战,前于淯水大败曹操。”
“并且刘景升断无舍近求远之理,亦宜当拉拢。”
“若能结张绣之战力,用刘表之钱粮,足能压制曹刘同盟。”
辛毗提出远交近攻,拉拢张绣、刘表的建议。
并且理由也很充分。
张绣与曹操有仇,且受到曹操的威胁,肯定愿意向河北结盟。
至于刘表,此人自比西伯,有称雄天下的野心。
他先后干涉过益州、扬州的事务,不可能不觊觎豫州这样的膏腴之地。
而张绣的战力,此前已有表现。
刘表坐镇荆州,又富有钱粮。
可以说是又有钱,又有人,是袁绍能拉拢到的最好的盟友。
辛毗的话还在继续。
“大将军何不遣使去往南阳,招募张绣,顺道再南下襄阳。”
“交好刘表,备言盟意,相约将来起兵,共分河南。”
“若曹刘果真为大将军所灭,则河南归属,决于大将军。”
“否刘表、张绣之辈所能定也。”
哈哈哈……
袁绍合掌大喜,辛毗这个远交近攻的规划,完美符合河北的利益。
要用魔法打败魔法。
既然曹刘两家结盟对抗河北,那袁绍为什么不能与刘表结盟,瓜分河南呢?
“谁可为我出使荆州?”
袁绍再出身问。
辛毗毛遂自荐道:
“既是鄙人所献结盟之才,便由鄙人亲自出使荆州吧。”
辛毗本就是河南士人,若要去往荆州,顺道也能回去看看家乡。
这事儿对他来说,不算是苦差事。
袁绍欣然应允,即命辛毗出访荆州,备言结盟之意。
顺带痛陈曹刘同盟的危害。
毕竟曹操的治所颍川可是直接毗邻着荆州。
刘景升也不想袁绍打输,让曹刘坐大,威胁他的荆州吧?
众人齐齐拜倒:
“谨遵大将军之令!”
……
……
扬州,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