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而眼睁睁地看着曹操吞并二袁,蚕食河北、淮南之地。
等曹操腾出手来收拾荆州时,再多的计谋之士,也无能为力了。
荆州也不是没有有识之士,很多人都劝过刘表,不能一直这样苟。
但刘表对此却振振有词,说这叫,“内不失职贡,外不背盟主。”
美其名曰是中庸之道。
不过正是由于刘表的中庸之道,才使此时的王朗对荆州信心不足。
王朗认定刘表保不住豫章,投靠他,等于是白白为荆州打工。
“若是不投刘景升,莫不是要我投孙伯符?”
华歆再出声问。
其实豫章周边四个诸侯,孙策肯定是下下选。
无论是名头上,还是实力上,他都是最弱的。
当然了,如果考虑到南方交州的士燮,那还有第五个选择。
可问题是,
连江东之地,此时都被认为是瘴地。
更加往南的交州,人口加起来还没荆州一个郡多,到处都是蚊虫、毒蛇、蚁兽。
这些自诩礼仪之邦出身的士人,谁愿意去那里安住?
“孙伯符其意颇猥,猘儿也,难与之争锋。”
王朗皱起眉,想起此前被其暴打的情景。
“其人勇冠一世,有俊才大志。”
“又有周公瑾,为江淮之杰,攘臂而为其将。”
“谋而有成,所规不细。”
“彼终为天下大贼,非徒狗盗而已。”
华歆闻言,乃道:
“既然刘景升、孙伯符皆非上选。”
“景兴之意,莫不是要我去投靠曹操、刘备?”
正是如此……
王朗点了点头,“曹孟德位列三公,当世人杰。”
“刘备汉左将军,王霸之略。”
“今朝廷远在陈地,为曹刘二人所掌。”
“向者使孙逆讨柴桑,引之攻刘表,必是曹刘共议所为。”
“河南早晚要与河北袁绍一战,曹刘两家能摒弃前嫌,化干戈为玉帛,合力对抗袁绍。”
“此乃成大事之人所为也!”
说着,王朗忍不住竖了一根大拇指,盛赞曹操、刘备两人格局大。
凡是能够成大事的人,必是不会被感情所累,这是标准的政治人物。
王朗的话还在家继续。
“河南用李翊为谋主,其人足智多谋,弄江淮俊杰如稚儿。”
“听闻前灭淮南袁术,多用此人之谋。”
“现在李翊合河南之力,专欲对付河北。”
“河北强盛,若我等以少众从河南,曹刘必喜,以我为重。”
“况曹操、刘备俱有霸王之志,明德于四海。”
“以我观之,天下英雄,仅此二人而已。”
王朗认认真真地分析,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两人。
刘表、孙策等辈俱不足以成事。
投靠他们任何一个,都是没有前途的。
何况李翊的战略规划,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
那就是,尽可能拉拢除河北之外的所有势力。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只要你干河北,我河南一定帮帮场子。
这是有大格局,大战略的人,才能做到并将之实施的规划。
李翊绝对是一个可比苏秦、张仪的纵横家。
跟着这样的人混,才会有前途。
“闻说李翊督淮南军事,我等何不使人向他投诚。”
“以其战略眼光,断不会弃我豫章于不顾。”
王朗也是听说过李翊的事迹的,这人很有战略眼光。
一定能够意识到豫章的战略价值。
何况李翊在江东大力扶持代理人,不就是因为腾不出手来处理江东事务吗?
豫章百姓拥戴华歆,华歆完全可以作为扬州西土的代理人。
多一个附庸,李翊也能够更好的制衡江东势力,他肯定不会拒绝豫章的投诚。
“只是……”
华歆面色一沉,仍旧有些犹豫。
他倒不是担心李翊会拒绝豫章的投诚。
毕竟谁会嫌自己附庸多?
那还不是能收狗就尽量多收。
“刘营重心皆在淮南,丹阳一地,尚且控制力不足。”
“况我豫章西土乎?”
华歆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他真正担心的是,徐州是否跟荆州一样,能够保全住豫章。
荆州毗邻豫章,它保不住,纯粹是因为刘表自己不下场干预。
根本不会举荆州之力,来救豫章一郡。
而徐州方面,则是隔得太远,中间隔着一个丹阳。
虽说丹阳袁胤已经投靠了徐州,是徐州附庸。
但两地隔着沼泽、山川、湖泊,相救倒也困难。
“所以,我们不妨试一试。”
“如何试?”
“派人前往徐州,试探一下李翊的态度。”
“若他当真豫章予以重视,定会举淮南之兵,保我豫章。”
王朗洋洋洒洒地说道。
华歆背着手,踌躇难决。
总觉得这些选择都各有利弊,实在难以决出一个最佳人选出来。
王朗接着劝说道:
“今河南拥奉王室,投河南,便等于投靠汉室朝廷。”
“此宜从一也。”
“刘玄德乃汉左将军,与四世三公的袁氏也是姻亲。”
“此宜从二也。”
一提到袁氏,就是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
但这句话真正有含金量的是后半句,而非前半句。
若说四世三公,并非袁氏专利。
弘农杨氏,也是四世三公,杨修就出自这个家族。
但他们家的影响力,明显比不上袁氏。
包括汝南许氏,也是三世三公。
许劭就出自这个家族,其影响力依然远远比不上袁氏。
袁氏号称门生故吏遍天下,是个什么概念呢?
保守估计,袁氏的门生多达数千人。
你想一个中央政府才养多少官员。
上至朝廷大员,下至地方郡守。
这主要得益于两汉实行的察举制,做官必须要有人举荐。
以袁家在官场的地位,上至三公下至郡守、县令。经过了四代人,近百年的经营,由袁家举荐出来的官员不可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