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病床上的儿子,黄忠心中五味杂陈,不知该说什么好。
只能望一眼窗外,叹道:
“今日之冬,甚寒……”
历史上,黄忠是在晚年才归顺的刘备。
作为一员老将,他作战的风格却是,
——“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
没错,
黄忠年过半百,在战场上却常常冲锋陷阵,扮演先登之将的角色。
这里面当然有为了报答刘备知遇之恩的原因。
但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黄忠的儿子,也是独子黄叙,早早夭折。
对于黄忠而言,他已经了无牵挂。
所以他愿意将自己的生命完全献给刘备的事业。
即所谓,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唉。”
张仲景叹了一口气,只能出声安抚黄忠道:
“黄老将军不必悲伤,机定会全力施为,医治令郎。”
“只是……”微微一顿,“只是老将军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呐。”
黄忠起身谢过,然脸上并无半点神采。
任谁都知道,伤寒症乃不治之症。
张仲景为了研究怎么医治伤寒症,了半辈子的时间,仍未找到一个实际有效的办法。
古代若是无后,对古人而言是非常痛苦的。
尤其黄忠已经上了年纪,妻子死后也未续弦。
来这么一个儿子不容易。
谁知……
唉,造化弄人呐。
这时,“踏踏”的脚步声自门外传来。
步入衙署的正是此前门外的黑衣管事。
他快步走至张仲景身前,躬身拜道:
“禀报张太守,徐州牧刘备遣人来送了几卷书札,使者还说想要见一见太守,您看……”
张仲景此刻早已心乱如麻,又听说是徐州牧,显然又是政治上的事儿。
他最烦的就是政事了。
“……不见不见!没看见我这儿忙着的吗!”
“呃,喏。”
那黑衣管事被数落一顿,灰头土脸的打算出去。
黄忠却将之叫住,“慢!”
他转过身来,对张仲景劝道:
“刘备乃汉左将军,领徐州牧,又与刘荆州是同宗兄弟。”
“既是遣使来长沙,远道不易,府君还是见上一见的好。”
比起张仲景,黄忠就有更多的政治考量了。
对于张仲景来说,他本就是大族出身,对当官也没什么兴趣。
所以别的高官,他根本不放在眼里,巴不得不干。
但黄忠与徐晃、张辽等人类似,都是适应职场生活的职场人。
严格意义上讲,黄忠历史上也投靠过曹操。
刘琮向曹操投降后,黄忠跟长沙太守韩玄就一起归顺曹操了。
只不过后来刘备到荆州后,黄忠跟韩玄又一起投靠了刘备。
总之长沙归谁管,他们就跟谁混。
主打一个随风漂流。
但刘备慧眼识人,发现黄忠是匹千里马。
于是提拔重用了黄忠,并将之带去益州建功立业。
倒是曹操对当时远在长沙的黄忠知之甚少,也没能想到他未来为砍死自己的连襟兄弟。
“……也罢,那就见见。”
张仲景看在黄忠的面子,打算卖刘备一个面子。
很快,管事的就将简雍等人迎入正堂,引见给了张仲景。
“徐州使节简雍简宪和,见过张府君!”
简雍施了一礼。
张仲景却没怎么搭理他,反而是全神贯注的查找医书。
似未曾注意到简雍的到来。
这……
简雍再次愣住,暗道无怪守门人如此轻狂,原来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这位张长沙亲自带起来的风气。
“简使有什么事儿直说便是,我家府君不太爱那套虚礼。”
童仆在旁边提醒道。
简雍这才道明来意,并将李翊所写的书札奉上。
“竹简且放案上……”
张仲景下达了命令,又对一旁管事儿的说道,“今日闭堂,不再问诊。”
“喏。”
众仆人退下,将病客散走。
简雍等人也不知作何是好,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只能在原地干等着。
张仲景只当众人不存在,兀自坐回案牍前,提起笔,反复推演一系列的医治方案。
研究了这么多年的伤寒症,张仲景已是这个时代最会医治此病的大夫了。
但依然没有十全把握,将此病治好。
呼……
一声长吁,张仲景又在纸上写下一个医方,可才堪堪落笔,又摇了摇头。
觉得不妥,将之撂下重写一张,还是不妥。
此时正值冬日,屋外寒风凛冽。
可张仲景却满头汗珠,不断思索着治病之法。
手忙脚乱的去翻书,翻到一卷,觉得不妥,就直接扔在地上。
突然,一卷书札闯入了张仲景的眼帘。
只见书中写道:
——“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周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则名伤寒耳。”
这……
张仲景的眼眸突然放大,这上面的文字大是稀奇,自己还未读过。
“……这是哪里来的书?”
张仲景忙举着书卷,张口问道。
童仆赶忙在旁侧答:
“府君,这书卷正是徐州使节送来的。”
徐州人送来的书?
张仲景瞪大眼睛,猛然看向一旁的简雍等人。
他们还在那站着等候呢。
自己适才研究了半个时辰,他们就在那站了半个时辰。
张仲景尤自回神,过得许久,嘴上才喃喃吟道:
“……伤寒伤寒,这明明就是医书!”
谁能想到,徐州人大老远送过来的,竟是一卷医书呢?
莫说张仲景感到惊奇。便是一路护送书卷的简雍也觉诧异。
他们还以为书札上写了什么重大机密,沿路他们一直小心谨慎的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