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华佗的《青囊书》却失传了。
但华佗却被载入了史册,而张仲景却没有。
这并不是因为华佗一定比张仲景更优秀,而是因为张仲景的身份定位太过模糊。
张仲景是跟曹操、袁绍一代的同龄人,并且当过长沙太守。
而问题出就出在这儿。
史书给人列传,不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
而若是把张仲景放在太守类别里,他实在是没有能拿得出手的政绩。
可要是把张仲景放在江湖人士里的方技传里,张仲景也不够格。
因为方技传里的名人,都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都和当时时代里的重要人物产生过交集。
即这些江湖术士,要想青史留名,还是得依靠书写史书的“胜利者”。
比如位列方技传之首的华佗,跟曹老板直接接触,自然能够青史留名。
剩下四人,
乐师杜夔,给曹操奏过曲儿。
相士朱建平,给曹丕看过相。
解梦师周宣,给曹丕解过梦。
方士管辂,是司马昭的至交。
所以不难发现,这些能留名的江湖人士,都与各自年代里最顶级的人物有过交集。
反观张仲景呢,
比起其他人多和王侯公卿打交道。
张仲景却是扎根于基层,踏踏实实地为了一方百姓,利用自己的医术,救死扶伤。
“……咳咳,天有好生之德。”
张仲景一捋胡须,“今世人饱受灾祸,已是活之不易。”
“地动雷震、旱蝗雨涝,皆乃天定也。”
“惟身体康健可由人自图,岂能不惜?”
许是被李翊打开了话匣子,张仲景一发将心中感想倾诉了。
“山人平日走遍四方,为人行医看病。”
“轻者,或胸咳腹痛,不乏折磨。”
“重者,则病入膏肓,身如朽木,只待一死。”
“至于那些跌打损伤的,轻者筋骨肿痛,伤口流血。”
“重者恶疮发脓,肢断躯残……”
“许是郯侯见我寻医问诊,见得多了。”
“然殊不知我每见有病者求医,心中亦是痛苦难当。”
“蝼蚁尚且贪生,人又情何以堪?”
李翊听罢,亦觉感慨。
这个时代的统治者并不重视医学。
光看史书上的列传就知道了,
华佗这样的医者,被和乐理、相术一起划分到了“方技传”里面去。
方技在古代被视为贱业。
张仲景好好的公家子弟,却毅然决然选择投身到医学中去,这需要很大的勇气。
“张神医所言甚是。”
李翊连忙在一旁附和,“我虽鲜少行医,然从军旅。”
“目之所见,皆恋生惧死之容。”
“耳之所闻,俱哀痛流涕之声。”
“我之所见所闻者,俱是挣扎苦痛、伤病死亡……”
张仲景听罢,摇头叹息。
人生在世,常有诸多灾祸,活命已是十分不易。
若再同类相残,却不知还要死伤多少人。
“……是故我欲请张神医留在徐州。”
见张仲景入神,李翊终于道出了真实想法。
“……嗯,嗯?”
张仲景一挑眉,“郯侯方才说什么,要山人留在徐州?”
“……是也。”
“张神医曾说我们这些上位者该去救社稷江上,神医则要去救生民百姓。”
“然此二者并不冲突。”
“不论治世乱世,世人总受病痛折磨。”
“留在我徐州治病看人,不也是治人吗?”
张仲景摇了摇头,“山人不是那个意思?”
“哦?难道我徐州人不是人?”
李翊笑着追问道。
唉……
张仲景叹口气。
他的意思是,自己的医术不是王侯公卿的私人财产。
他希望即便是最底层的百姓,也能够看病问诊,而非贵人专利。
李翊也不开玩笑了,实话实说道:
“好了,不瞒张神医。”
“我已劝说刘将军,在徐州大设医署,发展医学。”
“正是尚缺一位总管各地医者的医官。”
“张神医曾任长沙太守,有治官经验,医术更是神乎其神,可以服众。”
“放眼徐州,再无比张神医更适合的人了。”
“若张神医首肯,那么徐州五郡、淮南两郡,兖、豫三郡的所有医署统筹,尽归张神医一人管辖。”
“张神医看是如何?”
李翊正式向张仲景抛出橄榄枝。
张仲景虽然厌恶做官,但若是发展医学的话,他是举双手赞成的。
尤其这个时代的统治者并不重视医学的前提下,竟能见到一位愿意大力发展医学的上位者。
光是出于这一点,张仲景都必须要予以支持。
但李翊开出的条件还不止这些。
他不仅许给张仲景高官厚禄,还不用让他朝九晚五。
“张神医就在下邳总管各地医署,为医者言传身教。”
“我也会聚集徐州各地精妙医者,齐来下邳,与张神医一同研究伤寒症。”
“我们可合力将《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完成。”
“诚如是,亦是福泽万民之事。”
“此岂非一件美事耶?”
讲到这儿,张仲景终于心动了,向李翊拜道:
“承蒙郯侯看得起山人,山人愿为徐州效犬马之劳!”
……呵呵,好好好!
李翊大喜,终于把这位汉末神医给搞到手了。
要知道,在东汉末年,战乱频仍。
疫病流行,死亡枕藉。
不知有多少人死于瘟疫。
而张仲景恰好是众多神医中的,防疫高手。
光这一点,就比华佗更加重要。
华佗是外科手术的高手,但他治病一次性只能医治一人。
遇上大规模的伤病,他就忙不过来了。
但张仲景的防疫之术,却能够有效的遏制瘟疫扩散。
这对于一个军阀而言,简直是一笔巨财。
若是赤壁之战的曹操有张仲景在,铜雀台可锁二乔否?
总之,徐州除得了猛将黄忠之外。
更有神医张仲景的加入。
待李翊将张仲景引荐给刘备,说明此事后,刘备当即同意发展徐州的医学业。
将整个徐州,连带着淮南、兖、豫等地的医署尽数交予张仲景管辖。
张仲景请求刘备为病人无偿治病。
然此举终究过于理想化。
毕竟用药成本在这里,尤其将来遇上河北这样的大规模战事,不知得用着多少药。
别说无偿治病,便是有偿,也得严格控制药量。
为此,李翊于中周旋。
决定就于治所下邳一郡,可以为百姓无偿治病。
但这个无偿,只针对户籍在下邳的人。
外地来的依旧得付钱,毕竟成本在这里。
此前,
发展徐州经济的时候,李翊就在下邳投入了最多的资源,完善各项基础设施。
使得下邳的农业、手工业,丝织业飞速发展,经济腾飞。
下邳已是天下有名的富庶之地了。
现在更是直接保障了下邳人民的医疗卫生。
由此,
下邳医有仲景之术,学有名士孔融置办的名牌大学。
政治环境稳定,军事力量强大。
吏治清廉,风景宜人。
人均收入,更是名列中原各郡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