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反倒是曹刘正在消化淮南的土地,这点不得不防。

别驾沮授谏言道:

“兵起连年,百姓疲弊,仓廪无积,不可复兴大军。”

“宜先遣人献捷天子,若不得通,乃表称曹刘隔我王路,然后提兵屯黎阳。”

“更于河内增益舟楫,缮置军器,分遣精兵,屯扎边鄙。”

“三年之中,大事可定也。”

在征剿公孙瓒的战事中,袁军并未缴获多少战利品。

而易京本身又是根难啃的骨头,故袁营此次北上幽州,着实消耗不小。

沮授建议先屯兵驻扎在黎阳等地,防备曹刘来攻。

河北这边作舟船,修器械,逐步经营河南之地。

审配、郭图却出言反对道:

“兵书之法,十围五攻,敌则能战。”

“今以明公之神武,跨河朔之强众,以伐曹刘。”

“譬若覆手之功也,实不难收。”

“今不时取,后难图也。”

审配、郭图都认为,征伐公孙瓒虽然使河北损耗不小。

但袁神毕竟家大业大,即便如此,军力、粮秣依旧远胜于河南。

现在南下,击败曹刘易如反掌。

要是等曹刘从淮南的战事中缓过来,并将之吞并消化,那河北相较于河南的优势又还能剩多少呢?

“……哈哈哈。”

大笑之人乃谋士田丰也,只见他一捋胡须,阔步出来。

“审公、郭公之言,并不妥当。”

“曹操、刘备俱是英雄豪杰,善于用兵,变化无方。”

“河南之众虽少,然实未可轻。”

“今不若以久持之。”

田丰亦赞成沮授提出的缓图河南的建议。

“大将军据山河之故,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脩农战。”

“又有乌桓、鲜卑部众为我附庸,何以忧曹刘进展?”

“我等只需简其精锐,然后分化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河南之民,若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

“使曹、刘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

“诚如是,则我未劳而彼已困。”

“不及二年,河南之地可坐克也。”

“愿大将军明察之!”

田丰在沮授主张先生产舟船、器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对外方针。

河南打不打?

打!

但是不跟曹、刘全面开战。

只派出奇兵,分化部众,袭扰河南边地郡县。

然他们没法儿安心生产,咱们就可以坐享其成了。

这也能顺带解决,袁绍担心河南之地发育过快,追上或缩短与河北之间的差距的担忧。

“谬言!谬言也!”

审配脚掌跺地,连连道:

“田公此言,实在误人子弟。”

“今我河北强盛,兴兵讨伐河南,易如反掌,又何必迁延日月?”

哈哈哈……

此次发笑之人,乃别驾沮授也。

“夫制胜之策,不在强盛。”

“盖救敌诛暴,谓之义兵。”

“恃众凭强,谓之骄兵。”

“兵义无敌,骄者必灭。”

“曹操、刘备迎天子安宫陈地,天下归心。”

“今若举兵南向,于义先违。”

“且庙算之策,不在强弱。”

“河南发令既行,士族精练,并非公孙瓒坐困守之围者相同。”

“今弃万安之术,废献捷良策,而兴无名之兵,窃为明公惧之。”

沮授越说越激动,逐渐红了脖子。

他与田丰的性格,都属于是刚而犯上。

不太注意关照领导的面子。

尤其如今的袁绍已经不太爱听忤逆的话语。

沮授此话不仅在意识形态上暴涨他人志气,还在战术层面上矮化了自家集团。

这让一向自负的袁绍大是不满。

郭图乘势言道:

“沮別驾此言,实在涨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

“武王伐纣,谓之为不义。”

“况兵加河南,何云无名?”

“且大将军健卒精勇,将士思奋。”

“今不及时早定大业,所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此越之所以霸,吴之所以灭也。”

“别驾此计,在于持牢,而非见时知几之变也。”

两派虽然都不反对此时与河南开战,但战法却有所不同。

郭图、审配都是速战派的,在河南战事中主张速战速决,直接举国动员,全面开战,一举拿下整个河南。

沮授、田丰则是消耗派,主张用河北的雄厚的家底儿,去跟河南拼消耗,逐步蚕食南方领土。

两派争持不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速战与消耗的争论在来。

袁绍见众人争论稳定,一时也踌躇不决。

忽有人报许攸、荀谌自外而入。

袁绍喜道:

“此二人多有见识,必有真知灼见,且看如何主张。”

遂命二人入内,许攸、荀谌施礼已毕。

袁绍这才将适才讨论之事,告诉了二人,然后征询二人意见。

袁氏现在要动兵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只是到底是举国动员,还是拼消耗,慢慢蚕食河南,这是一个问题。

二人齐声应道:

“明公以众克寡,以强攻弱,讨汉贼以扶王室,起兵是也。”

“又何必俄延时日?”

袁绍闻言大喜,“汝二人所见,正合我心。”

没错,在袁绍心目中,他更倾向于全面开战。

一是因为袁绍确实飘了,没将河南放在眼里。

二还是出于对河南发育过快的担忧,害怕河北、河南两地生产力差距的缩小,会使得将来更加难打。

三其实是最重要的一点。

袁绍今年已经五十了,五十在古代是知天命的年纪,意思是该入土了。

尤其汉末的平均寿命也就五十岁左右。

等于袁绍再不统一天下,留给他的时间就真的不多了。

并且袁绍此时的身体已经出现问题了。

历史上的袁绍在官渡之战后,过了两年就病死了。

官渡战败,固然有对袁绍打击的影响。

但你仔细翻阅史书就会发现一个端倪,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