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部分士卒抢夺辎重粮袋,互相殴打,打成一团。
袁绍闻报,急令亲兵弹压。
甫一出营,便见着黑压压、密麻麻的河北兵,似无头苍蝇般乱窜。
袁绍即命各部将,立斩滋事之人。
然士卒已乱,刀枪相向,颓势止不住了。
袁绍望着自己的大军,不禁垂泪,慨叹道:
“袁本初何至于此耶!”
言讫,口吐鲜血。
袁营之所以会乱成这样,是一系列连锁反应造成的。
首先,大家都知道军粮在乌巢,而河南军又是当着他们的面烧的。
就是想瞒也瞒不住。
军粮的失去,本就使得人心惶惶。
而高览、张郃的临阵倒戈,更是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因为这两人在河北军中颇有名望。
同时,两人是带走了一支生力军去投靠盟军的。
要不然怎么说张郃是标准的职场人呢。
张郃完全可以带亲信逃走或者降曹刘。
但他却选择了直接带走袁绍战力最强的先锋部队,全军投靠盟军。
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都对这种带资进组的人才没有抵抗力。
张郃选择前者虽然对得起袁绍,但却对不起自己。
只有带重兵投靠河南,才能被委以重用,得到封赏嘛。
而关键点就在这里,
一支数量庞大军队,并不是人人都悍不畏死的。
军队的里的士兵也要分“三六九等”,有的人战力强,有的人却只是来充人数的。
所以你经常会看到两军打仗,明明没杀多少人,后面的军队就全溃散了。
这就是我们说的“比势能”,一旦“势”没了,越庞大的军队就越容易溃散。
要不然怎么说韩信被誉为兵仙呢。
他真正厉害的地方不在于战场上的调度,而在于他将兵的“多多益善”。
这边袁绍血还没吐完,那边已有哨兵传报,曹操、刘备亲领大军过来劫营了!
袁绍只得仓促应战,盟军奋力向前,袁军抵敌不住,四散奔逃。
袁绍自知此刻军心已乱,不能再战。
乃下令全军拔营,且战且退。
曹操、刘备哪里肯舍?
曹操命曹洪、夏侯惇、于禁各引一军前去追击。
刘备命张飞、黄忠、徐晃各引军包抄袁军右翼。
袁军俱无斗志,四散奔走,大溃乱窜。
时值李翊正于乌巢整顿人马,见着南方声势大噪,便知大战已经开始。
急上马来,对诸军士喊道:
“全军听令,速速上马。”
“准备击敌!”
一声令下,赵云、张绣、公孙续各自上马。
众骑士绰枪提刀,直奔南杀去。
袁军被盟军一路驱杀,忽闻得北面蹄声如雷,见大队骑兵杀来。
更是披甲不迭,落荒而逃。
十余万袁军,在被李翊军与河南军两面夹击之下,硬生生冲散了。
袁绍单衣幅巾上马,长子袁谭后随。
身边仅剩得八百骑,直往黎阳而去。
袁军大溃,尽弃图书、车仗、金帛。
盟军追赶之余,不少士兵停下抢夺辎重财物,生怕被对家得了去。
曹操、刘备引军追杀了十数里,血流盈沟。
直到再捕捉不到大部袁军,又见天色将晚,这才鸣金收兵。
各自安营,大飨军士。
官渡之围终解!
李翊引军回到大营,曹操、刘备各领文武出来迎接。
“……此役能够大破袁军,子玉功不可没!”
刘备拍了拍李翊的肩膀,一脸欣慰地说道。
李翊侧过身子,指了指身后跟随自己拼杀了一夜的将士们,道:
“若无众军士舍命,纵翊再有胆识、算无遗策,也是徒劳无功。”
“他们才是此战真正的英雄。”
众军士无言,皆感动不已。
那一瞬间,只觉得浑身的伤痛都是值得的。
随后,曹刘邀李翊一同入营,痛饮庆功酒。
“李先生用奇兵,破袁绍于乌巢,来来来。”
“俺提议,大伙儿一起敬先生一杯!”
张飞捧起酒坛,走至李翊跟前。
除行军打仗之外,酒局活跃气氛这事儿,他很是擅长。
更何况,李翊是徐州人。
当着盟军将士的面儿,太长他们徐州军的脸了。
而曹营这边,
以曹洪、夏侯渊、于禁为首的宗族武将、异姓武将都纷纷举起了酒盏,站起了身来。
经过这将近大半年的时间相处,曹营众人终被李翊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尤其乌巢这一战,众人无不佩服李翊的胆识与魄力。
若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他们扪心自问,是否敢冒这样的险,又是否能将信念贯彻到底,打到最后。
那还真得打一个问号。
就连曹操、刘备两位主人翁也站起了身。
“不错,此役官渡大胜袁军。”
“若无子玉的筹谋划策,关键时刻的果决,奇袭乌巢。”
“我军断不能有此大胜。”
“来!我等一齐敬李先生一杯!”
当曹操、刘备都牵头敬酒时,李翊在盟军中的威望瞬间来到了至高点。
被这么多双眼睛看着,全都是各个部门的高层人物。
这引起了李翊一些不好的回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李翊也并不想沉浸在众人的溢美之词之中,只举起酒盏,澹澹回道:
“翊荷蒙重托,敢不效死力?”
“今日之大胜,非属我一人,乃全军将士之功也。”
言讫,便将杯盏中的酒水一饮而尽。
众将士一怔,他们原本想着官渡之战打了这么久,大伙好不容易熬到胜利。
都等着李翊这位河南总督,发表长篇感言。
怎么这才总结两军,就草草收尾了?
不过,李翊都把酒喝了,众人也不好落后。
纷纷道一声“请”,便将酒水一饮而尽。
张飞想着,俺们先生于兄长有大功,哪里是一杯酒能够受的?
正欲开言,再向李翊敬酒。
李翊忽然调转矛头,谓众人道:
“此役能够大胜,翊还想向诸位举荐几位功臣。”
“若无他们,我军断难有此大胜。”